文化扶贫要精于抹除“贫困基因”

07.09.2016  20:18

  9月4日至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宁夏调研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抓住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这条主线,大力推进文化扶贫,努力助推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华社银川9月6日电)

  文化扶贫,顾名思义就是指从文化和精神层面上给予贫困地区以帮助,从而提高当地人民素质,尽快摆脱贫困。相对于传统的物质扶贫来说,文化扶贫更注重抹除除贫困地区的“贫困基因”。

  扶贫是先解决温饱,还是先改头脑,这是因人因地而论的。有的地方通过解决温饱就可以顺利改造头脑,而有的地方不先改造头脑,就不会有长期的温饱。但我们基本已经可以有这样一个定论,文化扶贫是扶贫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文化扶贫要与物质扶贫相协调,积极引导人们创造美好生活。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建立在坚实的物质基础之上的,因此,文化扶贫要重在为物质扶贫提供智力支持。不少贫困地区的人们之所以无法走出贫苦,一方面是受限于自然条件,另一方面则是受限于思想认知。在《平凡的世界》中,双水村的村民从未吃过鱼,谁也不知道鱼要怎么做,甚至像吃肉一样吃鱼,结果都被鱼刺卡了喉咙。试想,一个连鱼都没吃过的人,怎么能够把“致富梦”安放在养鱼上呢?在中国一些贫困落后地区,不少人对于互联网同样知之甚少,那么他们必然也就不会具备“互联网思维”,更不可能利用互联网创造财富。文化扶贫就是要提升贫困地区人们的认知水平,树立贫困地区人们对于新生活的自信,通过文化扶贫与物质扶贫的双管齐下,最终实现脱贫致富。

  文化扶贫要能深入群众,不做“面子工程”。对于一些扶贫干部来说,文化扶贫更像是走场作秀。在农村建个“书屋”、“报刊栏”,每年固定到乡下放几场电影就算是“圆满完成任务”。殊不知,报纸垫了桌角,图书蒙了灰尘,而贫困的局面却丝毫不变。做好文化扶贫,必须先有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真实文化需求。其次要精心组织安排,选择恰当的扶贫宣传形式。最后要根据扶贫效果适时调整文化扶贫的方式和内容,力求让文化扶贫的成果惠及每一个贫困家庭。

  文化扶贫要能补齐短板,多点“雪中送炭”,少些“锦上添花”。文化扶贫目的是大力发展贫困地区的文化事业,提高贫困地区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因此,文化扶贫要注重补齐贫困地区人们欠缺的“文化短板”,为贫困地区摆脱贫困提供智力支撑。一些地区在文化扶贫工作中,扶贫对象过于集中,扶贫方式也较为粗糙。例如一个村成立了一个农家书屋,各单位就都不断往里面添书,把书屋堆得满满当当,而其他贫困村则“一贫如洗”。这种偏爱“锦上添花”,却吝于“雪中送炭”的做法是有违中央扶贫宗旨的。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文化扶贫不仅要授人以渔,还要让贫困地区的人们知道去哪里“卖鱼”最好,用什么方式“卖鱼”更高效。文化扶贫就是要从根子上抹除深埋于贫困地区的“贫苦基因”,让贫困地区的人们在物质上得到满足,在精神上得到愉悦,在共筑中国梦的路上“不掉队”。(浦城县委文明办 书瞳)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