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小康要着重补齐“农村短板”

03.11.2016  14:42

  11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同新任县委宣传部长培训班学员座谈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基层和农村为重点,保护和传承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发展健康向上的乡土文化,积极提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大力推进文化小康建设,让人民群众享有更优质的精神文化生活。(新华社北京11月1日电)

  “小康社会”这个名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因此,文化小康虽是一个新提法,却也不难理解,顾名思义就是要实现文化上的小康,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摆脱原有参差不齐的,落后的文化现状。

  在当下的中国,各地区乃至各地区内部间的文化差距丝毫不小于经济差距。对于广大的中国农村来说,农民袋子里的钞票鼓了,但是精神食粮却有很大缺口。建设文化小康,重点不在对城市“锦上添花”,而在于向农村“雪中送炭”。

  建设文化小康,要加大对农村文化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对于多数农村而言,自身相对缺乏对文化建设的“内动力”。因此,想要推动农村文化小康建设,必须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向农村文化小康建设施加“外力”。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帮助建立“农村书屋”,修缮文化场所,传承民间文化;加大对农村本土文化的扶持力度,帮助做大做强乡土文化,推动乡土文化的创新发展。

  建设文化小康,要为农村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近些年来,广场舞在中国大地上遍地开花,细究其根源,与其所营造出来的浓厚文化氛围密不可分。“流行音乐+简单舞姿”所营造出来的视听文化氛围,简单粗暴地网罗了大批“粉丝”。农村文化之所以薄弱,关键也在于缺乏必要的文化氛围。没有浓厚的文化氛围,村民的娱乐便只有“八卦”和“赌博”,没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农村文化便丧失了成长的土壤。营造农村文化氛围不仅需要在“硬件”上打造固定文化场所、铺设文化广告、置办书籍和音视频作品,还要在“软件”上推动广场舞、民歌、戏剧、剪纸等文化活动的开展。

  建设文化小康,要为农村文化发展安装“内动力”。“授人以渔”的道理已是人尽皆知,因此,要想补齐农村文化的短板,必须为农村文化发展安装“内动力”。自古以来,中国广大农村曾经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陕西的民歌、广西的山歌、天津的快板,这些如今在电视屏幕上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本土文化。农村本是滋生文化的沃土,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占据绝对的中心主导地位,农村的边缘化不仅制约了农村文化的发展,原有的文化也在逐步落寞。能否为农村文化发展安上“内动力”,直接关系到文化小康的建成,也是当下最紧要的课题,亟待群策群力,在做好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症下药”。

  农村文化的“短板”决定了文化小康建成的高度。正如中国当下的贫富差距,不少城市已经步入世界一流的行列,但是农村却在与末流世界比肩。如果说经济上的差距尚且可以通过努力赚钱而追平,文化上的差距将是一道更加难以逾越的鸿沟。因此,建设文化小康势必要以做大做强农村文化为工作核心。(浦城县委文明办 吴利武)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