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坦洋,以传统哺育现代
这里茶树满山,茶香满村,传统的制茶产业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这里是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如今,这里正演绎一支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协奏曲。
“文化”坦洋,以传统哺育现代
茶山蜿蜒而上的古官道,是当年“坦洋工夫”红茶走向世界的重要通道。
茶往事,诉说古村百年兴衰
丰泰隆茶行是一个保存完好的古茶叶作坊。
“云雾缭绕于四境丛峦,瑞雪皑皑于岁末冬寒;溪水中流于涟漪碧潭,清风徐爽于夏日林间……”夏末,循着张炯的这首《坦洋赋》,我们来到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探访闽红三大工夫的“坦洋工夫”的发源地。
村口横卧的巨石,一块刻着茶界泰斗张天福题写的“坦洋工夫发祥地”,另一块是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骆少君的题刻“工夫红茶甲天下”。隔着一条坦洋溪,对面的茶山连绵不绝,山上古道纵横。我们走过真武廊桥来到对岸茶山,当地村民告诉我们,这里的每一条茶道都有百年历史,山脚下鹅卵石铺就的路,能通往社口镇上,而茶山中蜿蜒往上的,是去往寿宁县和更远的古道。我们想象着当年挑夫们或高歌或吆喝来来往往的热闹场面。
村里25座保存良好的古民居,安详而静谧地看着世事更替。施光凌故居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座。这是一座典型的徽派建筑。大门上方“武魁”牌匾,透露了大宅主人的身份。
1851年,茶商胡福四与中武举后回乡的施光凌一起,在“坦洋菜茶”的基础上成功试制“坦洋工夫”红茶。新制作的茶香气高爽,滋味醇厚,茶韵深远,“坦洋工夫”一时名声大噪,外地人慕名而来,茶叶远销西欧,并成为英国王室的特供茶。1915年,坦洋工夫和贵州茅台酒同时获得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
村里的山坡上,坐落着一座横楼,这是施光凌创建的“丰泰隆”茶行。村党支部书记李钦告诉我们,这是当地最有特色的建筑,外围有三层,每层横排有11开间,44米宽,横楼因此得名。楼内至今依然保存着传统的烘焙篓,晾茶的大簸箕,制茶季节茶香四溢。
一首当地民谣,向我们描述了坦洋村当时摩肩接踵、灯火通明、热闹非凡的贸易场景:“花季到,千家闹,茶袋铺路当床倒。街灯十里透天光,戏班连台唱通宵。上街过下街,新衣断线头。白银用斗量,船泊清风桥。”那时,茶行都有自家的商标商号,有自己发行的“茶银票”,政府在村里设立茶税局,课以茶税。村中各色商铺酒楼戏园等达140多家,“坦洋工夫”声名远扬。据传,从国外寄来信件,无须冠以省、府之名,直书“中国坦洋”即可送到收信人手中。
民国初年,坦洋村中拥有70多家茶叶大户。随着街区的发展和财富的积聚,他们筑起了城垣,垒起了12座炮楼,武装卫队最多时达360人。如今,这些炮楼只剩下2座保留完整,成为村里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流连于村里古民居、古茶行、古宗祠、百年炮楼、妈祖古庙间,我们知道,这座古村的历史,是与“坦洋工夫”的历史交融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