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打造文化生态链

15.01.2016  12:03

  漳州市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发展新路径,将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机制引入到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开掘中,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增强文化辐射,创建“一县一园区”格局,打造文化“生态链”,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截至目前,全市有文化企业3329家,从业人员8.65万人,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14家,产值超亿元的有30家,有12个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和39个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打造“生态链

  让文化产业向上下游延伸

  漳州市将着眼点从主要发展单个项目转到系统开发、整体布局上来,加速文化产业提质升级。龙头企业激活产业链。通过一些重大项目或龙头企业带动,延伸产业链条,形成集群式专业基地。如云霄光电文化产业突破以往以照明产品为主的产业格局,在汉晶光电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将发展重点延伸至光照明、光显示、光通信、光电元器件四大领域,引资15亿元建设彩龙光电物流城和光效体验馆,引进生产舞台灯光、3D影院、液晶显示屏、数码相框等文化产品为主的126个光电企业,已投产90多家,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上下游产业链。

  同时,延伸“研—产—销”产业链。长泰龙人古琴文化村从源头上控制研发、设计、生产,将产品直接供应给用户,达到降低成本和售价的最终目的,实现企业到用户流通的无缝对接,形成“研发—生产—营销”文化产业链。龙人古琴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亿元,2020年预计营业收入达到20亿元,税前利润达6亿元以上,企业净资产达10亿元以上。

  增强“辐射圈

  让创新文化跨界多元融合

  积极拓展新领域,打破文化封闭,形成多元文化格局,创新“文化+”跨界发展模式,形成文化创意、出版印刷、影视动漫、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工艺美术等六大文化主导产业。

  ——创新“文化+旅游”模式。推动建设南靖土楼、漳州古城、乌山文化旅游综合体、长泰龙人古琴文化村、平和林语堂文化博览园等文化旅游综合体示范工程。

  ——创新“文化+科技”模式。依托产学研“蓝火计划”,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开展一批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引进和培养科技人才,重点培育万利达、富顺电子、谊辉光电等一批文化科技企业,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

  ——创新“文化+创意”模式。推动在漳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与文化企业联合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和培训文化创意研发设计人才;设立文化创意奖,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挖掘特色市场,着力培育了漳州文化城、海峡两岸旅游文化工艺美术交流中心、奇石广场等文化市场。

  扩大“乘数效应

  让特色文化产业园区集聚发展

  立足区域特色,创建特色文化产业园区,优化发展环境,吸引关联文化企业集聚发展。首先打造“一县一园区”,彰显文化个性。实施资源差异化战略,根据漳州市各地文化资源、产业基础、人才现状及市场前景,创建12个集聚效果明显、产业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园区,形成“一县一园区”发展格局,分别是:诏安文化创意书画产业园、漳浦动漫玩具产业园、漳州古城文化产业园、平和林语堂文化产业园、南靖海峡印刷产业园、龙文区文化创意园、龙海市文化旅游产业园、华安玉文化产业园、漳州中心城区文化产业园区、东山关帝文化产业园、常山华侨农场东南亚风情文化产业园、长泰马洋溪文化产业园。

  同时,孵化集聚,扩大“乘数效应”。通过吸引、整合主导产业相近、发展模式相似、产品相关联的文化企业集聚入园,产生“1+1>2”的“乘数效应”,有效促进资源集约、产业集聚,实现企业错位发展、功能互补。全市12个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已入驻文化企业200多家,总资产350多亿元,培育出一批有较强实力、竞争力、影响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福建日报 胡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