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保由实验室移至考古现场值得借鉴推广

31.12.2019  17:51

  记者28日从甘肃省文物局获悉,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现场可移动文物保护综合平台”项目于近日通过验收。该平台针对目前甘肃考古发掘现场各环节技术支撑不足、出土文物保护方法单一、信息提取量低等问题,该项目通过整合网络通信、分析检测、精密测绘等相关技术功能,建成了集文物现场快速测绘、环境监测、文物本体材质和病害状况评估、文物应急抢救及保护等功能于一体,适应能力较强、功能完备的野外出土文物保护抢救移动实验平台。并将文物保护环节从实验室前移至考古发掘现场。(12月28日中新网)

  文物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保护文物需要实验室的数据给以科学指导,但是,同样需要根据考古现场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开展保护。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将文物保护环节从实验室前移至考古发掘现场,使大量质地脆弱或易损文物在第一时间得到及时、妥善保护,有效留存文物信息,为后续实验室保护、研究奠定基础。这不仅是文物保护责任心的展示,更是在文物保护上提升精准度的举措。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文物保护也是如此。文物保护如果没有亲临现场,对文物保护做出客观的分析,单凭从现场收集的材料,蜗居在实验室里“加工”,对文物保护就难以形成客观详细的保护。尤其是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的甘肃,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要道,遗留下来的文物遗存非常丰富,单单甘肃境内不可移动文物16895处,世界文化遗产7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31处,如果我们的文物保护专家不“移驾”现场,文物保护就难以做到百分百的精准有效。一旦这些文物在保护中出现偏误,有可能会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只有在现场精心保护,才能确保文保工作中的万无一失。

  将文物保护遗址考古现场,对广大文物保护者来说,肯定要比平时吃苦更多,付出的努力也更多。毕竟文物保护的现场,有烈日暴雨,也会有风沙寒冷,更会有意想不到的危险,但是这些也是考验着广大文保工作者职业使命的重要途径,文物保护如果能本着对文物负责的态度,才会用“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态度去保护文物。那么,对文物来说才是最大最有效的保护。

  因此,将文物保护环节从实验室前移至考古发掘现场的做法,值得其他文物保护单位借鉴和学习。毕竟文物保护需要与时俱进,更需要不断改善保护方法,创新思路,在文物保护中,只有不断研制出更多有利于文物保护的方式,贴地而行,才能为文物保护带来福音,为文物保护提升速度和效率,让文物更好地活在当下、火在当下。(福州文明办雷沛弘)

学习“时代楷模”敦煌文保群体择一事终一生
  中央宣传部17日向全社会发布甘肃省敦煌研究院文文明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