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多部门联手整治食品安全 注胶虾和垃圾饭盒被列入
厦门晚报讯(记者 高金环)冻虾里注胶,用过竹签回收再利用,垃圾桶里一次性饭盒也捡来再卖给小吃店。听着是不是让人感觉反胃?市食安办表示,厦门已经制订《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并于昨日起实施,相关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食品安全大排查。
针对重点品种、重点区域
排查整治
随着开学季到来,以及中秋、国庆临近,食品卫生安全再次受到关注。前一段时间,厦门发现,有商贩为让冻虾更重更美观,竟往虾里注胶;还有网友图片曝光,同安某烤肉店现“回锅竹签”;还有人到垃圾桶里捡饭盒,再转手卖给小吃店。
厦门有关部门表示,正密切关注以上现象,尤其今年9·8投洽会,恰逢我国传统节日中秋节,节日和大型活动期间,食品餐饮消费旺盛,食品安全保障责任重大。
据悉,昨日起,厦门多个部门就开启了“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此次整治的重点品种包括水产品、肉类、蔬菜、水果、早餐食品、节令食品(月饼)、节日热销食品和食品包装容器等。
根据整治方案,9月1日-10月20日,为整治阶段,各监管部门将特别针对重点品种、重点区域的食品安全隐患开展大排查、大整治活动,并加大对违规较多企业的检查频次,依法依规查处黑窝点、黑作坊。10月20日-10月30日,厦门各区、各监管部门将对本次专项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查漏补缺,并通过食安办汇总上报市府办。
“注胶虾”和一次性餐盒
专项查处
针对近期出现个别现象,相关部门将开展单独专项整治。
开展查处“注胶虾”专项整治行动。市海洋与渔业局、市工商局将依法对厦门市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的虾类开展专项水产品安全检查,一旦发现注胶虾,立即督促市场开办者要求经营者停止销售,并依法依规移交工商部门进行处理。
开展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包装袋及一次性餐盒监督检查工作。市卫生局将以食品包装袋和一次性餐盒使用量大的快餐店、小吃店等为重点对象开展专项检查,重点检查餐饮服务单位是否使用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品包装袋和一次性餐盒,是否存在使用非食品用包装材料直接盛放入口食品等违法行为,范围是全市。
结合9月开学季,开展校园周边及儿童食品专项整治工作。市工商局、市卫生局以各类学校、托幼机构及其周边200米范围为重点区域,组织对校园周边及儿童食品进行专项抽检,对抽检不合格的食品及时依法处置。
市民如发现食品安全相关问题,可拨打市长专线968123举报。
说法
批发市场听不懂“注胶虾” 零售商保鲜不力才“注胶”
昨日晚上9点,记者在中埔海鲜批发市场走访了10家水产店,店主均表示不知道“注胶虾”为何物。“为什么要往虾里注射胶水,有什么用吗?注射胶水的虾还能吃吗?”许多店主对“注胶虾”很疑惑,称是第一次听说。
厦门农产品有限公司中埔海鲜批发市场彭经理告诉记者,中埔海鲜批发市场不可能存在“注胶虾”。“我们主要是做海鲜批发的,那些海鲜商贩比谁都精,‘注胶虾’他们肯定看得出来。”
彭经理说,中埔海鲜批发市场的海鲜主要来自漳州、广东、浙江等沿海城市。到市场的海鲜大多数都是活的,包括虾也是,所以没必要往虾里注射明胶。
长期从事海洋捕捞的莫船长表示,“注胶虾”在批发市场较少,一般存在于零售市场。“活的虾可以放2天,死亡率每天才5%。”莫船长说,一些商贩出售“注胶虾”,是因为没有很好的保鲜设备。“好的保鲜设备,虾可以保鲜一个月。”他说,虾经过冷冻后,会变得干瘪,色泽也会变暗淡。往虾里注射明胶,可以让虾的个头变大,色泽变新鲜。(记者 赖贵旺)
回放
垃圾饭盒
有媒体报道,在软件园二期,有一个神秘大婶靠回收二手餐盒做“生意”,先是在垃圾桶里捡饭盒,再转手卖给小吃店。
神秘大婶并不是在“一个人在战斗”,不少网友相继在微博上报料,不论是常年在园区中收废品的熟面孔,还是流动的拾荒者,甚至是楼宇清洁工,都是软件园内各个楼梯间垃圾桶的“常客”。
回收竹签
网友@小方圆 发微博称:同安某烤肉店,竹签被商家再次使用让人感觉反胃,再也无法直视一次性餐饮用品了!大家使用后请务必毁坏,防止回锅。
注胶虾
8月初,刚下班的庄女士来到八市海鲜市场买了一斤多的冰鲜虾回家。
回家后刚一拿起虾,她便觉得有些蹊跷,“感觉烂烂的,有的头自己就断开了,还流一些胶状物。”庄女士说,这些虾剥开后更是内有乾坤,“我连剥四五只,每只都被注射过!”
记者将庄女士提供的虾煮熟进一步查看,在煮虾的过程中,陆陆续续有一些白色块状物从虾头处散出。虾煮熟后,捏了捏这些白状物,发现他们竟捏不烂,并不像虾本身带有的“虾白”。
教您四招挑鲜虾
挑选鲜虾或者冰鲜虾应该一看、二察、三观、四闻。
看外形:新鲜的虾头尾与身体紧密相连,虾身有一定的弯曲度。
察色泽:新鲜虾皮壳发亮,河虾呈青绿色,海虾呈青白色(雌虾)或蛋黄色(雄虾)。不新鲜的虾,皮壳发暗,虾略成红色或灰紫色。
观肉质:新鲜的虾肉质坚实细嫩,有弹性。
闻气味:新鲜虾气味正常,无异味。
此外,冻虾仁应挑选表面略带青灰色,手感饱满并富有弹性的;那些看上去个大、色红的最好别挑。 (记者 赖贵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