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传感系统首次现身“理科实验室”

02.12.2015  12:35

  学期过半,福州各所中小学的市级教学开放日活动也进行得如火如荼。这学期福州共有20余所中小学申报了市级教学开放活动,作为教学创新、课堂高效的风向标,不少学校都借机在开放周上展示了全新的教学教研模式,而作为福州教育信息化重点项目的“智慧教室”,又冒出了不少新玩意儿。

  据了解,近年来,福州市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成立了教育信息化专门机构,出台了《福州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福州市教育局关于加快推进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意见》等系列指导性文件,以“智慧教室”创建为抓手,基于资源的学习模式、基于网络的远程互动教学、协作教学研究、虚拟实验研究等模式正在各校进行实验。上周,福州十一中进行了以“幸福教育,智慧共生”为主题的开放周,“理科实验室”数据传感分析系统等高科技装备首次现身课堂。神奇“感应棒

  在课室里打开电子书包按钮,就可以自动“签到”;晚自习时点一下电子书包登录网络,就可以回顾老师讲课的视频;老师用手触屏,就可在“电子白板”上调出视频等多媒体课件为学生讲课……不少学校都已经在推广这类应用,而十一中这次首次运用数字化“理科实验室”推出的两节化学课,十分“吸睛”。

  冯文俊老师执教高一的《离子反应》,需要通过实验让学生们理解离子溶度的变化不仅在稀释浓缩的过程中,也在化学反应的变化中。他往NaOH溶液中加入盐酸至完全反应,又插入了一个试管状的“感应棒”,随着顶部的蓝色晶片闪耀,与之相连的电脑屏幕上实时就闪现出了各种导电能力与微粒的数值变化曲线。同学们禁不住张大了嘴巴发出惊叹声。

  “以前上课只能使用最简陋的试纸来测试PH值,数据非常粗糙,不像这套设备,都能精确到小数点之后四位数值了。”冯文俊老师说,这套设备在高二使用更多,因为高二更强调各种变量分析,实时数据让学生掌握起来更为直观和深刻。

  十一中分管教学的副校长邹黎华说,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理科教学中实验教学的地位显得更为重要。许多知识、规律不再是由教材直接给出后通过教师灌输给学生,而是要求让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来再发现,这就对理科实验室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实验仪器的分辨率不高,导致最后得到的结果和科学规律不尽相符,教学目的无法实现。“学生虽然在老师的指导下获得实验数据,但不懂如何分析和处理数据,最后还是回到由教师直接给出实验结果的老路上,使实验不能真正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长此以往,学生会觉得实验难做,实验意义不大,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类似的数字化实验系统,也可以在数学、物理学科上应用,能够帮助学生轻松处理大量快速连续变化的数量,并进行数据处理,使理科实验教学得到大大的简化,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更新的是理念

  比起理科教学,文科老师们就更强调那些观念的变革。像英语学科,十一中吴敏杰老师的八年级上《 Unit3 Topic3 Section C》,以英语课本剧为依托演绎了精彩课堂,让学生快乐学习英语,通过情景剧的设计,让学生乐于接受。张玉珍老师的九年级上《Unit3 Top⁃ic3 Section B》的课利用大量的图片及情境视频,通过小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努力解决学习英语中碰到的困难,培养了学生互学互助的合作精神。张玉珍老师还尝试着使用网络时代最受欢迎的“字幕组”形式检测教学效果,她说:“给一些原版的影视作品加中英文字幕,或者是给出关键词信息,可以大大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