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福州”APP用户超百万 成为“数字中国”城市新样板
一个手机APP畅享城市服务,一个全市统一的身份认证体系,一站式搞定交通、医社保、教育、金融、图书借阅、生活缴费等各类民生服务需求……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无卡城市”正在福州初具规模。
这些便利的背后,一方面源于福州市在电子政务、数字经济等方面18年的积累探索与沉淀,厚积薄发,打下了良好的信息化应用基础,另一方面,由福州市政府主导建设并于2018年3月底上线的“e福州”APP,也让福州的新型智慧城市发展如虎添翼。“e福州”APP作为福州新型智慧城市的统一入口和基础支撑平台,构建起政府与企业、百姓之间的生态系统,汇聚了福州本地各类高频的便民服务、公共服务、政务服务、社会服务等资源,是致力于移动化、一体化、开放式的城市级互联互通平台。上线九个月便已突破百万用户,同时,用户数、日活用户呈现加速增长的趋势,真正提升了市民获得感与幸福感。
2018年12月19日18时,“e福州”APP累计注册用户数突破100万,日活逾10万,各项服务累计访问达3087万人次。其中,交通出行服务1427万人次,医保查询381万人次,社保查询375万人次,公积金查询307万人次,实时公交46万人次,水费查询31万人次,交警服务31万人次,不动产状况24万人次,药店支付23万人次。
上线九个月用户破百万,“九大场景”实现“无卡城市”
“e福州”APP里的交通出行、教育缴费、看病就医、政务服务、社区服务、公园景点、图书借阅、不动产交易、信用支付等九大便民服务体验,被福州市民亲切地称为“九大场景”。当市民需要出行,用“e福州”APP就能直接刷手机乘公交、坐地铁、乘出租车、缴纳停车费,目前福州地铁1号线全线和全市3600多辆公交车已全部实现二维码扫码乘车,减少了乘客排队购票时间和拥堵情况。通过APP,学生和家长可快速缴纳学费、住宿费;患者就医时无需携带就诊卡就可以线上预约挂号、缴纳诊费,减少排队时间;游客逛公园无需购买纸质门票,手机“扫一扫”即可进入景点,享受智慧导游和景区周边商业、停车诱导服务;信用良好的市民可以“先享后付”;市民、企业可以在“e福州”APP上进入“网上大厅”,在掌上即可完成事项查询、办事预约、网上申报、材料提交、结果反馈;进行不动产交易时,在办事窗口“扫一扫”就能缴纳营业税、契税、工本费等……
这些生活中更便捷的体验感和智慧城市所带来的变化纷纷让广大市民拍手称快。“以前看病天没亮就得去排队挂号,还得在医院各个部门之间来回跑,整个过程非常熬人。如今在‘e福州’APP上就能预约挂号、缴费支付、查询检查报告。平时要持医保卡去买药才能结算,现在只要绑定医保卡和APP,直接出示二维码就可以结算了。”市民王先生说:“我每年都要做一次体检,有了‘e福州’APP之后,看病和体检过程方便轻松多了,儿女也不用为我操心了。”
近期,不少市民惊喜的发现,“e福州”APP又陆续上线了一批新的便民服务,包括电影娱乐购票、人才人事信息查询、信用租赁、驾校服务、药店支付、培训机构查询、社区办事、快递服务、出行守护、蔬菜价格查询等一系列市民“用得上、用得勤”的贴心服务。可以说,“e福州”APP真正实现了让市民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其建设理念和标准已经走在全国前列,为福州成为“数字中国”的城市样板奠定了坚实基础。
“数字福州”建设厚积薄发,政务服务水平全国领先
在“e福州”APP的建设过程中,福州市政府始终站在全局高度,按照集约化建设理念,打造数字化时代的城市软件基础设施,支持各委办局原有业务不推翻且接入赋能,新业务统一标准建设,打通信息孤岛,提升了城市核心竞争力。福建是数字中国建设的思想源头和实践起点,福州作为省会城市,数字福州建设在思想上、理念上与数字中国一脉相承、高度关联,具有信息化建设先天优势。目前,福州市已初步建成“一号、一窗、一网”政务服务体系,实现网络通、数据通、系统通、业务通、服务通“五通”,形成网络互连、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服务融合的政务服务体系。
让群众切身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把推进信息化与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结合起来,是数字福州建设的重要出发点。近年来,福州市取消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350项、下放256项,减证便民行动取消证明材料104项,实现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办事指南和审查细则标准化、全公开。92.44%的市级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最多跑一趟”,政务服务水平全国领先。
提升市民获得感,让“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理念真正落地
据悉,福州市将按照《数字福州“十三五”发展规划》,未来重点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信息系统整合及资源共享,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提升信用福州建设水平,力争到2020年通过福州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全面实现政府信息资源汇聚共享和开放格局,全面建成“全时全程”的统一民生服务体系,经济社会运行高度网络化,基本构建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治理、多方协作的城市治理新模式。让福州市民拥有更多获得感,让“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建设理念真正落地。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