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质疑数十亿元档案费去向 专家:把收支弄清楚

14.08.2014  14:58

  人民网北京8月13日电 昨日有媒体报道,全国档案收费每年或达数十亿元引发舆论关注。近年来,全国每年高校毕业生超过700万人,除了国家机关公务员、部分退役军人、部分残疾人、失业者,按规定,其余所有人都需要缴纳档案保管费,每人每年上百元。据估算,全国200多个地级市,每年收取的档案托管费至少达数十亿元。

  今天有媒体报道,从2016年元旦起,全国都将取消档案管理费,由财政拨款解决档案管理问题。那么,档案管理费收取标准是如何制定的,巨额资金去向何方,人民网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档案管理属公共服务收支信息公开是政务公开应有之义

  据悉,从上世纪90年代起各地人才市场就开始收取档案保管费,在社会各界的呼吁下,收费有所下调。收费标准由财政部、发改委下发,采取收支两条线管理,收费统一上缴财政,人社局不截留,所需档案管理的经费由财政局下拨。而记者了解到,全国尚无哪个省市公开过档案保管费的具体使用、支出细目。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认为,档案对于市民来说很重要,是记载学历、工作经历的重要依据,档案管理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收支信息的公开是政务公开的应有之义,不应该成为机密。

  “档案管理是保障社会安全运行、管好居民的重要前提,是国家基础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要主动收取和‘积极出击’,管好公民的档案,担起公共服务的责任。”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说,收取档案管理费成为商业行为,违背公共服务的性质。在目前的这个收支体系来看,在缴纳管理费和支出的过程中涉及到部门利益,若不及时取消收费,可能滋生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