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初心”是一种成全
金榜题名,人生大幸。不过,高分考生也有烦恼。6月26日,“大美甘肃”微信公众号刊发文章《一位甘肃高分(648分)考生的请求》,讲述了19岁甘肃定西考生魏祥身患重度残疾,以及全家为魏祥多年求学付出的艰辛努力。魏祥今年取得648分的优异成绩,已报考清华大学,他希望高校能提供一间宿舍,方便母亲照料,以顺利完成学业。几乎第一时间,魏祥谦卑的请求,换来清华热忱的回应。从校友到师生,从领导到员工,以各种形式表达了对这位特殊考生的关爱。6月27日,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还发出了《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的信,表达了对魏祥前往清华大学就读的欢迎。清华大学物业中心透露,学校已为魏祥母子准备好宿舍,在清华就读期间魏祥母子住宿费全免。(《人民网》,6月29日)
在一个身残志坚的学子与我国最高学府的信函一来一往之间,不仅折射出一个青年人自强不息的美好品德,同时更凸显出一个百年学府在教育事业中善于成全的良知智慧。教育是什么?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论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则认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 笔者认为,不论古代的“作善”、“至善”,还是近代的“发展能力”、“完成人格”,教育的最终指向都是对人的一种“成全”,对人的人格、品行、求知欲的一种成全。
教育首先是对人格的成全。一个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教育便是努力实现其人格的完整,这也是近年来各国教育工作者努力提倡“生命教育”的最根本的动机,只有每一个个体拥有健全的人格,懂得珍惜善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才能从根源上杜绝校园霸凌、高考自杀等社会现象,最大限度地营造和谐向上的学校和社会氛围。
教育也是对品行、求知权的成全。美好的品德养成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学校和社会,近年来屡见于报端的“背着母亲上大学”的新闻,获得了学校、社会广泛的舆论支持和热情帮助,为成全个体追求知识与善尽家庭孝道“两全”树立了良性的社会导向,而从清华大学赞同魏祥母子的请求中,则更多的体现了学校教育对每个个体获得求知权的关怀和爱护。不论在任何情况下,尊重并成全个体出于善良向上愿望的需求,这样的教育不仅助力了个体品行和求知欲望的成全,彰显了人性之美,更为社会建设注入满满的正能量。(马尾区委文明办陈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