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大数据”串起学生成长轨迹
小赵是闵行汽轮小学五年级学生,如今,他在学校午餐吃啥、选了哪些兴趣课、爱读哪些课外书、体质指标怎么样等情况,小赵父母都能从家里IPTV数字电视中看到。打开电脑,登录学生电子档案个人门户网站,还能随时查看孩子的成长信息。
这是闵行区依靠大数据进行的教育转型实践的又一新探索。
在信息化助力下,无论对家长还是对老师,孩子的成长不再是枯燥的分数,而是全面成长的轨迹。
多维度成长档案导向多元评价
“以前评价一个学生的表现,更多地看期末考试分数和老师的学期评语,并不十分客观和科学。”在闵行区教育局信息中心主任张中涛看来,学生们在校园一天天学习和生活,无论是班级还是学校,从来不缺整体的记录,可是对孩子个人而言,成长数据却是一天天地流失了。
蓄起一个“数据池”,突破点就在教育信息化。两年前,闵行区开始探索依托网络平台系统,为每个学生建立电子成长档案。为了搜集数据,学校为每个学生发了一张电子学生证,抓取和记录孩子日常行为数据,并能在系统内自动生成各种数据统计图表。
有了大数据支撑,学生成长跃然于电子空间。去图书馆借了哪些书,参加了哪些社团活动,运动会上拿了什么名次,只需刷一下电子学生证,这些记录都能记录保存。闵行区学生电子成长档案内容也是多维度,包括身心健康、学业进步、成长体验、个性技能,设立了14个一级、38个二级、53个三级数据采集指标。
对学生的成长记录从纸质文本转为电子档案,教育理念和评价方式也在悄悄转变。闵行区教育局局长王浩说,对每个学生来说,这份电子成长档案就是一张全面的综合素质动态发展图,老师和家长能更直观地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和潜在问题,再有的放矢引导。有了身体素质、学业成绩、社会实践、公益活动、阅读信息等数据,评价体制导向从单一分数转向多元评价。
“电子书包”改变学习方式
信息化时代的教育转型发展,还影响到课堂教学,为学生创立“私人定制”的数字化学习空间。
打开百度,搜索“一天一招”,闵行中学化学老师戢军勇用了近6年时间,积累形成的“化学图书馆”展现眼前。这个访问量已超过20万的“微图书馆”是一个庞大的资源库,基础化学的课程视频、化学计算题分析、食品化学的添加剂问题、“拟人化学”是怎么回事……既有资源整合,又有原创教学;既有纯学科知识,又有社会现象的拓展。戢老师说,希望将学生的“电子书包”装得更丰富些,将知识的触角伸得远一些。
戢老师所说的“电子书包”,是闵行区开发的一个强大的数字化学习系统,目前有65所学校参与试点,成了全国最大的数字化学习实验区域。这个数字化平台延展、打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英语课上,写作在线软件深受学生欢迎,系统自动评分纠错,学生反复修改,系统即时给老师提供统计数据,教学效率大幅提高;数学课上,学生用数码笔在平板电脑上做随堂练习题,老师可以全程观察每个学生的做题进度和问题所在,及时辅导;地理课堂尝试用地图软件,师生身临其境地探究“黄河沿岸城市的分布特点”……
当然,数字化学习与传统课堂并不冲突,而是让学习变得更加多姿多彩。闵行区教育学院副院长王永和认为,数字化学习帮学生建立了学习资源库,有微课程、习题库、音视频等,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家里,学习无处不在,变得更自主和个性化。有了即时形成的数据,教师更能因材施教。
信息化让教育管理寻找缺位
教育大数据对教育管理者来说,还提供了“第三只眼”——不是凭印象,而是用客观数据说话,发现教育管理的缺位。
闵行区有400多所中小学和幼儿园,每年还平均新增10所学校。按照传统方式,对各所学校的管理往往更注重于学业和教学,其他方面的统计则比较零星。而通过数据的专业解析和深层挖掘,可以找到教育管理中的潜在问题。或者对已经发现的一些教育问题,通过数据佐证找出症结。
目前,闵行区已经开发试用教育资金管理软件。每一笔资金、预算使用后,都会形成数据分析:如在科技教育方面花了多少钱,成效如何,和学生科技普及教育的整体水平到底是怎样的关系等。教育资金使用的方方面面都实时产生,监督资金是不是管好了,钱有没有花在该花的地方。
对闵行区每所学校来说,教育管理更加精细化:将“大数据”分解成一个个小数据,从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发展等方面也能发现教育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让管理更加科学与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