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三元模式”——让每位教师成为“班班通”应用的高手

23.06.2014  10:49
      三明市三元区辖区内人文荟萃,古迹众多,有18万年前古人类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万寿岩,福建历史文化名村忠山古民居群,宋代古窑址中村回瑶、世界连片最大的格氏栲自然原始林。三元区作为全省唯一被列入“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专项试点”单位,其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模式也受到社会的格外关注。

  高标准建设教育城域网

  早在2002年,三元区建成教育城域网骨干结构,实现区内6所小学和3所中学的宽带互联。在网络建设中,根据实际应用和长远设计,网络主干使用高性能的核心路由交换机,具有超强稳定、千兆主干、百兆接入的三层结构,并有效提高了网络带宽的利用率,为整个城域网提供高质量的核心交换功能。学校配备三层交换机以及千兆堆叠网管交换机组,实现了高效稳定的互通互联。高带宽、高性能、高扩展性为视频点播、网上授课等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初步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为实施远程教育和教师培训提供良好基础平台。在区教育局的机房里,三明市教育局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任姜仕清和三元区教育技术装备管理站长杨昌彬回忆起当时的情景。

  三元区也是我省最早把标准化建设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县(区)之一,辖4个街道、2个镇、2个乡,有中小学18所、公、民办幼儿园34所。现在全区各校均实现光缆千兆接入教育城域网,全区各校办学条件均达到“三统一”,即图书、教学仪器统一按一类标准配置,网络资源与建设标准统一,运动场地统一推行“塑胶化”。2010年10月启动了“班班通”建设工程,到2012年底,全区82.26%的班级完成了“班班通”建设,2013年底,全区各校100%实现了“班班通”,全县19所中小学宽带接入到位,网络到班、到教师办公室,全县入网信息点达400个,建成并完善县域中心机房,各教学班终端设备全部到位,已建成互联网教室341间,“班班通”配备率在全省的山区县中处于领先地位。

  农村学校信息化不落后

  专递课堂、名师课堂、翻转课堂,这些新鲜的名词如今是三元区教师经常挂在嘴上的新词。2013年各学校建起了网络教室,每周能收看到省、市、区教师远程同步课堂,还可以互动,也就是说,偏远农村孩子也能享受同样的优质教育资源。

  建设微格直播教室,为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教科研提供硬件支撑。2013年在区教师进修学校建成了微格教室,实现了课堂教学通过教育城域网向全区各校各班级高清直播,全区共享专递课堂、名师课堂的优质课程资源,解决了偏远学校师资短缺问题,区教育局副局长谢竞梅就真切地感受到了学校的巨大变化。

  莘口中心小学的校长王顺如告诉我们,“虽然学校在农村,但有了这套系统,课堂也实现了信息化教学,这一点上跟城区学校发展是同步的,有信心赶上城区学校。” 教育信息化不仅激发了老师们工作的积极性,而且点燃了学生们学习的激情,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该区还添置一套卫星接收系统,统一接收、存储中央电教馆提供的远程教育资源,供学校通过教育城域网远程访问使用数字教育资源,并将数字教育资源应用拓展到全区中小学校和幼儿园,提高了“远程教育工程”的效益。

  “班班通”系统是近年来流行起来的教育信息化设备,配备这种系统之后,三元区又建设中小学在线备课系统、中学教学资源库、小学教学资源库、数字图书馆(共有7万册电子图书)和视频教育资源,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日常教学的有效整合,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创新教育信息化应用培训

  有了先进的教学设备,更重要的在于应用。三元区在努力推动教育信息化装备水平的同时,采取行动推进教师信息化应用培训工作。

  三元区教育局制定实施《关于开展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试点工作的方案》, 2014年3月,区进修学校组织各学科教研员进行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应用骨干培训,各学科教研员根据本学科特点,以学科教研活动形式开展二级培训,邀请省、市优质课获得者进行现场模拟讲课,让教师把信息技术完全融合在在教学中。

  通过聘请专业教师讲解、邀请省、市优质课获得者进行现场模拟讲课,现在70%的教师实现电子备课。“信息技术让教师体会到了新事物的魅力,老师们的求新意识更强了,判断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了,课堂教学更受学生欢迎了。”2013年11月下旬全区完成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应用调试,12月完成了学校空间、教师空间和学生空间的注册工作。

  三元区还出台了中小学现代信息技术、远程教育资源管理与应用工作考核意见,要求各校确保“班班通”设备每周用于教学的时间不少于20 个学时,重点是应用国家数学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资源,并进行考核管理,建立健全信息技术设备使用登记制度,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让每一名教师成为班班通应用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