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教师自主开发的个性化微型课程

16.09.2014  14:14

  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人类进入了“微时代”。“微课程”——一个全新的概念出现了。什么是“微课程”?《小学语文教师》杂志执行主编杨文华先生给出的定义是:“教师从教育实践出发,面向学生成长需要,而自主开发的一种个性化的微型课程。

  让我们通过聚焦其中的几个关键词并结合一些典型的案例来走进“微课程”。

   第一个关键词:自主开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除了对课程性质、课程理念等加以界定外,还特别提出,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可见,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我们教师完全有自主性和创造性。

  例如,针对小学生习作中存在的“无话可说”“说大话、说套话”等现象,我校张苏瑜老师开发了“微博作文”课程。小学生都对新鲜的事物感兴趣,写微博正好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新鲜感。首先,孩子们通过发微博随心所欲地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教师则每日利用十五分钟上一节“微博作文”课,将师生所发的微博内容引进作文的指导中。有一次,张老师布置学生这样一个作业:用相机拍下家人的一个生活场景,再配上有意思的文字发到微博中。

  学生发的微博令人忍俊不禁:“今天老师叫我们悄悄观察老妈。老妈一边嗑瓜子,一边跷着二郎腿,样子真不文雅。‘哈哈哈……’她突然大笑起来,哎呀,瓜子皮、口水都飞出来了!”“弟弟拿起筷子,夹了一块又大又肥的肉塞进嘴里,把嘴撑得鼓鼓的,像小青蛙的肚子。他一边吃,一边含糊不清地说道:‘真好吃,真好吃!’说时,眼睛还直勾勾地盯着碗里的肉,生怕被别人吃光。

  在这样的句子里,不乏对人物动作、神态的细致描摹。这又岂是习作课中的泛泛指导所能比拟的?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越来越多的微博内容成为学生习作的素材。更重要的是,在写微博的过程中,学生不再是孤独的舞者,而是充分享受到了被关注、被欣赏、与人互动的愉悦。

  张老师从自己的教育实践出发,把课程的实施落实到生活中,正是反映了“微课程”的一大特点:自主开发。正如杨文华先生所说:“微课程来源于教师的教育实践,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可以让课改从云端落到大地,进入常态的教育,改变师生的教育生活。

   第二个关键词:个性化

  在传统的观念里,我们粗浅地认为课程就是书本知识,就是教学任务,把教学任务完成了,课程就算完成了。而“微课程”则打开了无限广阔的课程开发空间,每位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所属的环境,开发出富有个性特色的“微课程”。我校教师在开发“微课程”的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发了充满个性的一系列“微课程”。

  1.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

  例如,低年段的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是教育的重点任务,可是懵懂的孩子对单一的说教无法一下子接受,于是我校一年级的老师们开发了“礼仪微课程”,通过改编儿歌童谣,编排简易活泼的礼仪操,引入绘本中的礼仪教育故事等,对孩子们进行了简单、有趣、生动的礼仪教育。孩子们学得愉快,也乐于接受。

  2.从学科整合中寻找开发点。

  体育老师陆一叶为了让孩子们开心地度过每天的“阳光体育一小时”,她和各学科任课教师一起,开发了“传统游戏微课程”。孩子们和美术老师一起制作各种各样的漂亮沙包,和语文老师一起创编跳皮筋的童谣,和舞蹈老师一起编排皮筋操,让传统游戏融合现代元素回归到孩子们的体育游戏活动中。

  3.从乡土文化中寻找“微课程”。

  乡土是生养我们的土地,更是我们每个人精神的家园,灵魂的归宿。乡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海门山歌剧是流行于我们家乡海门一带的地方剧种,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我校特地邀请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海门山歌剧团宋卫香女士来校讲学。在宋女士的指导下,我校音乐组的老师们开发了“山歌剧微课程”,在音乐课上教孩子们学唱山歌剧,成立山歌剧社团,让孩子们了解并喜爱家乡的山歌剧,从而热爱自己的家乡。

  朱永新教授说过,教室是一根扁担,一头挑着课程,一头挑着生命。我们抓住了课程,保住了生命,这根扁担就能平衡。“微课程”展示的是教师教学的智慧,得益的是班级里的每一个参与课程实施的生命。

   第三个关键词:微型课程

  说到课程开发,很多老师可能觉得这应该是教育专家的事情,其实不然。杨文华先生曾帮助许多学校策划、开发校本课程。他深有感触地说:“我们老师应该有这样的专业自信,就是我们自己就是专家,自己能够做好课程。

  杨先生讲述了“最美乡村教师”敖双英老师开发“微课程”的故事:敖老师所在的学校——湖南省桃源县茶庵铺镇中心小学,位于三县交界的地方,经济条件落后。这里的孩子大部分是留守儿童,许多孩子心里都很孤单。敖老师让孩子们给远在外地打工的家长写信,向远方的家长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把自己对父母的思念在信中倾诉。不久后,家长们也纷纷回信,对孩子们来讲,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此。后来,敖老师又让孩子们和校外的小学生写信。他们也很快收到了远方的一些小朋友的来信,他们一起交流读书和生活的感受。通过书信,这些留守儿童变得积极向上,热情开朗。同时,孩子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也在读信、写信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微课程”是微型的课程,容量小,易操作,见效快,是教师最容易进入也最容易掌握的课程体系。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微课程”的特点,那就是:微小的视角,广大的世界。它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呈现迷人风景的窗,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插上了一对隐形而有力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