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日报》2015.3.26:加拿大支教团团长华莱士:三代人的中国情结
2015-03-26 第4版:社会 民生
加拿大支教团团长华莱士:三代人的中国情结
作者:文、图/记者 曾文秀 字数:1796
约翰·华莱士
在增城中学的课堂上,他们与学生亲切互动;在熙熙攘攘的菜市场,他们用生涩的口音说着“你好“、”谢谢”;他们最爱的是到展馆或者历史景点,听人讲述中国的古典文化以及那些雕栏画栋里的历史故事。他们白发苍苍,却精神矍铄,他们充满了好奇心,他们用相机记录了看到的东西,听到动人之处甚至用笔记录下,他们是来自加拿大的退休教师支教团。近日,记者采访了该支教团团长约翰华·莱士,了解他们的故事以及与中国的情缘。
到增城义务支教
今年是华莱士一行到增城中学支教的第七年,每年他们都会来增城一次,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支教,主要是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对话,鼓励学生开口讲,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让学生在轻松、好玩的氛围中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
华莱士今年已经73岁,23岁时获得多伦多大学的英语教育硕士学位,随后的33年一直从事于英语教学方面,于1997年退休。华莱士做了13年的高中英语老师,20年的高中校长,并且在范莎学院和西安大略大学担任资深讲师,对来自不同国家的英语老师进行英语教学方面的培训。
2007年,受当年去加拿大培训的一名来自增城的英语老师的邀请,华莱士组建了一个支教团,自费来到增城进行支教。“边旅游边支教,让我的生活变得十分丰富多彩。人应该互相帮助,世界应该和平,这是我爷爷的信念,也是我的信念。我愿意付出自己的力量,来帮助别人。”华莱士说。
深入中国人的生活 感受中国的发展变化
从1998年到现在,华莱士差不多每年都来一次中国,到现在已经达24次之多!也见证了中国这十几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增城,他们还去过北京、上海、内蒙古、沈阳、深圳、广州番禺等多个地方进行支教,并且游览了中国的许多景点,“中国很大,每去一个地方都能感受到不一样的中国文化。”问及为什么多次来增城,华莱士说,“许多人来中国,都是去北京看长城、故宫,去上海看东方明珠,那些都是表面的,而我是想深入中国人的生活,真正了解中国的社会,所以我来了增城。”
在每星期的一、三、五,支教团进行教学工作,其他的时间里,他们融入增城本地的生活,游览广州和增城古迹、参观馆展、了解增城的历史,他们去菜市场买菜、找当地的裁缝做衣服,甚至跟着朋友到农村去“做景”。现在的华莱士已经是半个“中国通”,一起喝茶的时候,他能够辨别中国的茶叶,还能说出关于茶叶的一二三,古稀之年的他仍然在学习中文。“每次来中国,我都会带一些纪念品回家,水墨画、中国字、中国功夫茶等等,我的家都快成了中国元素的展馆了。”
1909 年华莱士爷爷曾到福州教书
1905年,中国废除了科举制度,开启了中国的现代教育。此后,全国各地新学堂纷纷设立。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毕业于多伦多大学,主修数学、工程学、物理学的华莱士的爷爷在1909年应清朝政府的邀请,带着妻子来到了福建福州的福建官立中等工业学堂(现名为福建工程学院),主教工业技术学科。华莱士告诉记者,爷爷他们乘船从家乡辛高县出发,途经温哥华、夏威夷、东京,最后到达福州时已经是5个星期后。到中国后,华莱士的奶奶怀孕了,于是奶奶在一年后回去了加拿大,爷爷则继续在中国教书。1910年,两年的合约已经到期,华莱士的爷爷结束了教学并选择继续留在中国,游览中国的名山大川。直到1911年清朝政府被推翻,他才不得不沿另外一个半球的路线回到了家乡。
爷爷回国时,将在中国生活的所有生活用品都带回了家乡,包括碗、筷子、扇子、中国字画、少量的中国瓷器、漆雕等。爷爷游览过世界,最念念不忘的是中国。他经常给华莱士讲中国故事,使华莱士从小就对中国充满了好奇。后来中国陷入了军阀混战、中日战争等战乱时期,爷爷和父亲、姑姑想回中国看看的心愿一直无法实现。“到了80年代,中国终于对外开放了,然而我的爷爷奶奶已经去世,“来自中国的姑姑”(在中国怀上的孩子)也已经‘tooold’(太老了)。他们一辈子都在念叨中国,却再也没有机会再次回到中国。”华莱士说。
在2009年,华莱士带着无意中找到的一张旧照片,再一次来到福州,踏上了爷爷曾经所在的学校。学校早已经大变样,然而华莱士还是在福建工程学院的校园里找到了照片上的两栋建筑物,它们还跟原来一样!他感慨,“已经过去一百年了。”
“中国是个神奇的国度,它有很长的历史,又是一个很现代化、很繁荣的国家。现在我也老了,我也会把我在中国的故事告诉我的孙子、孙女听,让他们知道,在古老的东方,有这么一个国家,这么一些友善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