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真正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12.03.2015  12:11

  教育信息化是全球教育发展大趋势,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战略制高点。“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指的是所有教师和初中以上学生都拥有实名的网络学习空间,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全面互动,真正把技术与教学实践的融合落实到每个教师与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中。

  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2014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明确提出提升“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规模。2014年12月,教育部、财政部、工信部、发改委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提出要拥有网络教学和学习环境,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覆盖各级各类教育。

  目前公立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已经基本完成了宽带校校通和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课堂多媒体演示和课件的使用),但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工程的应用尚处于初期阶段。在实践中,甚至对什么是网络学习空间,如何评判优秀的网络学习空间,各地还存在着大量的疑问。已经有不少学者对此表示忧虑。清华大学蒋东兴教授表示:“(很多地方)是错误理解了人人通,以为只要搭建一个平台给每个师生开设一个账号就认为达标了”。华南师范大学焦建利教授指出:“尤其不能将其简单理解为在资源网站开通实名注册的个人空间”。

  目前各地在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上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第一,市场上有形形色色的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教育产品,鱼龙混杂,鉴别难度大。这些产品中,有些是概念古老的学习管理系统,有的是简单资源(教学视频,电子书)网站,有的是传统的远程教育,有的是半游戏性质的网站,有些和人人通特征近似,老师和学校缺乏鉴别能力。

  第二,属于“网络学习空间”范畴的产品,在质量上和教学理念上也有很大差别。比如有些仅仅是班级博客、个人网盘、课程表等简单功能。

  第三,网络学习空间对很多学校老师而言是一个抽象的学术名词,缺乏培训和优秀案例指导,这也是造成学校老师对产品无从鉴别的一个原因。

  上述问题已经成为实施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工程的主要障碍。为解决教育信息化的网络学习空间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做到速度、数量和质量兼顾,特建议:

  扩大参与人人通工程的教育信息化专家团队规模。制定相关激励措施,促进信息化教育工作者、学科教育工作者及信息技术应用工作者的广泛平等参与。教育信息化的推进需要教育部门包括信息化中心和电教馆系统、中小学学科教研系统、社会教育、信息化技术应用企业的专家和海外包括“千人计划”等相关领域专家更多力量的共同努力。还应调动关心教育的企业、组织以及社会知名人士参与。

  注重和加强网络学习空间优秀产品和优秀案例的发现、总结与推广工作。教育部门应该加强推动以学科为单位的信息化教学的交流,征集并发现优秀案例,及时组织邀请专家进行评估和推荐,以优秀案例作为实际导向,引导网络学习空间的高水平发展,促进优秀产品的普及。

  加强对信息化教育企业科技和应用创新的支持。企业作为技术的拥有者,是创新和实践的主体。创新不仅包括信息技术的研发,也包括教育应用的设计创新。政府可设立专项创新基金,鼓励优秀企业在信息化教育领域进行创新。

  应改变重硬件轻软件的采购方式,适应“软件即服务”的发展潮流。在过去的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中,存在过于注重购买硬件设备,而缺乏对软件系统的投入的问题。软件系统的概念在不断发展,网络学习空间甚至已经不是传统软件,它是一个基于云技术的软件服务。软件在向“软件即服务”的方向发展,政府采购政策要适应软件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