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纸堆里有人有事有珍宝

13.06.2017  11:40

  乡村藏宝人邱宏康给观众介绍他收藏的图书。记者 树红霞 摄

  6月10日,是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日,福建省图书馆举办“晒出你家珍宝”集市活动。不过,这里的珍宝不是古玩、老家具、字画、玉石、工艺品等价值昂贵的宝物,而是普通百姓生活中都会接触到的故纸类珍品。从古籍图书到线装旧书,从家用账本到亲朋信札,从连环画到电影海报,从有纪念价值的老报纸、老期刊到老戏单、月历牌,琳琅满目的珍宝让观众大开眼界。

  “晒出你家珍宝”系列活动从上月底开始启动,上百名个体藏宝人在网上晒出自己的珍宝,主办方从中挑选了9名持宝人现场与观众分享珍宝背后的故事,并请专家现场点评。

   小小连环画寄托爱国情

  《一本小字典》《深山擒敌》《接班人》……一本本红色题材连环画吸引了许多小观众驻足观看,这些连环画是藏家李心的珍宝。

  在没有电视、没有网络的年代,那些“小人书”给人们带去很多的乐趣,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长。“小人书”是那个时代的孩子们了解历史、了解世界的窗口。

  “当年小学门口都有出租‘小人书’的摊子,花一分钱可以看一本,再后来涨到两分钱、五分钱。”李心说,他曾是小摊的常客。

  从那时起,收藏“小人书”就成了李心的一个爱好。如今,他家里收藏了1万多个品种、2万多本“小人书”。

  一张张记载清末到民初的报纸,重现历史上的福州。记者 树红霞 摄

   电影海报再现闽剧辉煌

  故纸类的藏品虽不似珠玉宝石那般价格昂贵,但对于藏家来说,那是一段往事、一种情怀、一个理想,是他们心中的无价之宝。

  在福州市邮政局工作的林辉,平时的爱好是集邮,但他的收藏却跟集邮没多大关系。“因为我爱好戏曲,所以收藏了很多有关闽剧、京剧、越剧的相关文献资料。”林辉说。

  在林辉的摊位前,记者看到了闽剧电影《炼印》的相关衍生品。对大众来说,《炼印》可能鲜为人知,但就闽剧爱好者而言,可谓无人不晓。《炼印》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唯一一部闽剧有声电影,曾获1954年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剧本一等奖。

  电影海报、节目单、连环画、剧本、报纸报道、电影剧本杂志和电影拷贝……60多件与《炼印》有关的资料,记录了这部经典闽剧的辉煌。

  除了收藏,林辉还组织一批年轻戏迷关注戏曲。他告诉记者,今年7月,他将带队前往宁夏为福建省实验闽剧院出征中国戏剧节捧场追戏。

  “我的目标是把闽剧、京剧、越剧三个剧种的历史全部收藏进来,通过我的收藏,把这三个剧种的历史讲清楚。”谈起未来的收藏方向,林辉有自己的规划。

  对电影海报有着浓厚兴趣的张康铭是福建省收藏家协会理事,他家中拥有近两万张老电影海报。《舞台姐妹》《城南旧事》《金光大道》《熊迹》《牧马人》……张康铭在摊位上展出的这些带着时代色彩的电影海报带观众重回那个年代。

  李心收藏的连环画。记者 树红霞 摄

   珍贵资料记录福州印记

  在当天的集市上,很多老福州直呼看到了童年的印记,因为他们看到了很多老福州的照片和史料。

  80后藏家池志海策划了“老仓山近代史料”专题,展示了一批有关老仓山的照片、民信片等。其中包括1910年奥地利某咖啡品牌的广告卡片,画面上通过油画描绘了当时的仓前山、中洲岛,前景是福州男子推着板车在烟台山麓,板车上有妇女和咖啡礼品……

  “老仓山是五口通商后洋人在福州的主要居留地,中西方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希望这批老照片、明信片、支票、成绩单、信札等故纸,能从不同角度还原当时仓山的文化氛围。”池志海说。

  主藏古籍善本的程章镜是福建省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委员会主任,他推荐的是1938年版的《福建通志》。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政府委任福建巡按使许世英修志,聘请沈瑜庆、陈衍任总纂人,从1916年开始编修,有40多人参与。民国版《福建通志》有600多卷约1000万字,迄今仍是福建省志中最为完备的一部,包含了户口志、田赋志、赋税志、钱法志、渔业志、风俗志、方言志、学校志、艺文志、海军志、船政志等。

  持宝人林茂顺拥有元代大德年间和至正年间福州人房屋交易契约,虽然看上去已千疮百孔,可700多年的契约文字基本完整地保留下来,难能可贵。

  百年前福州人赛龙舟照片,民国时鼓岭老洋房、福州城南公园照片,被日本飞机轰炸后福州街区和英华学校照片……张康铭收藏的几百张福州老照片记录了那些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福州印记。

  81岁的杨兆震带来的是福州景区老门票,吸引一对母女驻足观看。记者 树红霞 摄

   争做文化遗产的守护者

  81岁的杨兆震是当天最年长的持宝人,他带来了福州景区老门票,这些门票都是他自己去景区时留下的。“现在福州人进公园大都不要门票了,我这门票成了稀罕物。玩收藏,就要做一个有心人。”杨兆震兴奋地说。

  来自连江县马鼻镇文峰村68岁的持宝人邱宏康,虽算不上是收藏大家,可他对图书的喜爱非一般人所能理解,目前拥有藏书上万册。从《中国社会史教程》(1941年版)到《简明中国通史》(1949年版),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画史》(1946年版)……这些并不多见的图书,竟出自一位乡村藏宝人之手,让人由衷敬佩。

  鲍国忠是福州一位老报人,他玩收藏,从自己熟悉的报纸做起。他相继创办闽都民俗文化大观园、闽风集萃馆、永泰庄寨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是福建省私人博物馆第一人。当日,他拿出清末到民国的福建老报纸,其中包括清末的《福建新闻》、民国初的《左海日报》、黄乃裳办的《伸报》等。

  各式各样的故纸类藏品让观众大呼过瘾,也激发了现场观众的收藏热情。福建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邓颖春建议,要想介入收藏,不妨多去博物馆参观,多看真品,然后再到市场上多比较;多看博物馆出版的权威书籍,了解各类藏品的时代特征和背景。

  据介绍,本次活动中的一些珍宝将由省图工作人员编辑后,放在省图网站上开展长期的线上图片展。

  “我们之所以让持宝人与市民面对面交流,目的就是让大家感觉到‘人人是保护文化遗产的宣传员,处处是和谐精神家园的风景线’。”省图书馆馆长郑智明呼吁收藏者,既做珍品的守护者,也做文明的传递者。(记者 树红霞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