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故宫文物南迁:花1年打包 护卫骑兵随车跑

25.07.2014  10:59

  工作人员整理古籍

  翻秦岭,陷泥泞,落激流,遇轰炸……

  民国二十年(1931)九月十八日,日本关东军突袭沈阳北大营;翌年进攻热河,窥伺华北;1933年攻陷山海关。形势告急,中国故宫博物院决定将馆藏精品转移,以避战火浩劫。此后10多年,故宫的大批珍品文物在南下、西迁的大转移途中,历经了上万公里的漫漫长途,遇到接踵而至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

  故宫南路“迁徙”负责人庄尚严的儿子庄灵先生的评价不无道理,说它是世界文物搬迁史上的奇迹,绝不为过。

   耗时一年整理包装南迁文物

  1932年秋,故宫人开始对转移文物的挑选,最终选定的珍品包括书画近9000幅,瓷器2.7万余件,铜器、铜镜、铜印2600余件,还有《四库全书》等各种文献。

  以故宫转移为题材的回忆录《承载》的作者章剑华介绍说,“当时,故宫人光打包就花了大半年时间,一共打出13427箱。每件文物的包装至少有4层:纸、棉花、稻草、木箱,有时候外面还套上个大铁箱。这一步骤保证了运输途中不论翻车、进水,损失都微乎其微。

  章剑华说,如此精密的打包工程,主要出自故宫人自己的摸索和试验。“由于不放心,1.3万多箱文物,几乎都是由故宫里的文物专家、老职工,包括当时的领导亲自动手,每一件、每一箱都非常严密。

  待故宫人经过反复地空中落下试验、确认无误后,才在箱子外面打上当时政府和北平故宫博物院的封条,封条上记载着封存的年月。

  就这样,从挑选“南迁品”到如此耗时地包装完成,故宫人共花了近一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