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让最困难群体老有所养
今年3月,北京市出台了《关于深化公办养老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了公办养老机构优先接收政府兜底的四类保障对象,并且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资运营公办养老机构。
此后,北京市发布并实施了《养老机构公建民营实施办法》、《公办养老机构入住及评估管理办法》和《公办养老机构收费管理暂行办法》三个配套文件,北京市民政局就社会关注的问题进行了解读。
以单项服务外包等方式向社会购买服务
目前,北京公办养老机构主要包括公办公营、公办民营、公建民营三类。其中,北京第一福利院是典型的公办公营养老机构,设施和服务均一流,但价格却相对低廉,造成了“一床难求”的局面。与此对应的是,不少区县、乡镇的公办公营养老机构,以及其他公办民营养老机构的空置率却居高不下。总体来看,北京养老机构的平均入住率仅为60%左右。
“职能定位不明确、管理体制僵化、资源分配与利用不均衡、价格畸形等问题确实让北京公办养老机构长时间存在结构性矛盾。”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红兵表示,北京将在鼓励社会资本投资运营新建公办养老机构的基础上,“对现有的公办养老机构逐步进行改革,将更多的空间还给市场,使得‘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真正实现市场主导、政府兜底的态势。”
“初期,将从市级、区级两个层面分别找2—3家公办公营养老机构进行改革试点。”李红兵介绍,公办公营养老机构的改革将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服务,采取单项服务外包、专项服务合作等方式面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分项目、分步骤地使用社会优质服务资源。
针对公办民营、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的体制改革,实施途径包括社会招投标和品牌机构连锁运营两种方式,引入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品牌效应的服务机构、社会组织开展运营。
据了解,目前在三类公办养老机构中,已经完成转型的公办民营养老机构已有60余家。为了保证公办养老机构在民营过程中国有资产不流失,北京市还建立了风险保障金,其主要用于运营方造成的设施设备异常损坏的赔偿,运营方异常退出的风险化解等。
根据北京市《养老机构公建民营实施办法》,公办养老机构民营后,要以合同方式,约定不少于20%的床位用于接收基本养老服务保障对象。
失能高龄老人优先入住
李红兵表示,本次改革将以“解决最困难的老年群体的养老问题”为根本目标,失能和高龄两类老年群体将能优先入住。
北京市《公办养老机构入住及评估管理办法》明确了“让谁进来”以及“如何进来”两个问题。其中,公办养老机构需要接收三类基本养老服务保障对象,即政府供养保障对象(包括城市特困人员、农村五保对象)、困境家庭保障对象(包括低保或低收入家庭中孤寡、失能或高龄的老年人)和优待服务保障对象(包括享受市级及以上劳动模范待遇人员、因公致残人员或见义勇为伤残人士等,为社会作出突出贡献人员中失能或高龄的老年人)。此外,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中失能或7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也可参照困境家庭保障对象或优待服务保障对象自主选择政府基本养老服务。
若遇到床位已满暂时难以安置的情况,则通过轮候或转送方式解决。在优先接收以上4类老人外,公办养老机构若有剩余床位还可以接收社会上其他失能、高龄老人。
据测算,北京市约有2万名基本养老服务保障对象,而公办养老机构床位约有4万张。根据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原则,原来已入住公办养老机构的老人不会受到影响。
按保障对象分类收费
针对改革后的公办养老机构如何定价的问题,李红兵介绍说,基本养老服务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将按照保障对象分类收费原则,由养老机构所有权方与运营方协议确定;基本养老服务保障对象以外的老年人,收费标准实行市场调节价管理。然而,膳食费、个性化服务费等非基本养老服务收费项目实行市场调节价管理,由养老机构按照非营利原则自行定价。医疗护理和康复服务费则需执行医疗项目收费和医疗保险基金等有关规定。
本次改革后,优先保障的四类老人入住养老院还将有补贴。据了解,城市特困人员、农村五保人员等政府供养对象的费用由政府买单,对于困境家庭保障对象、优待服务保障对象中符合高龄或失能的老人,政府会给予一定的费用补贴。目前,针对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中失能或7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的优惠政策正在制定中。
此外,北京市下半年将对经济困难家庭的失能老年人进行评估,并出台补贴制度,届时老年人可享受一定金额的居家养老服务,同时可以用补贴兑换护理康复服务。
据了解,入住养老机构时所有老人均需要签订一份入住协议,其中必须要有担保人签字。由于失独、丁克、子女无民事行为能力等老年人群体缺少监护人签字,入住养老机构难度非常大。政府将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选择一家社会组织,从纯公益性角度出发免费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代理服务,政府注入信用支持,在自愿、自主的基础上有效链接市场、老年人和养老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