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热词解读

17.02.2016  09:14

  福州新闻网2月17日讯(福州日报记者组)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会出现一些新名词,反映着政府正在进行、刚刚开始或即将进行的新工作,今年也不例外。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新词、热词,既着眼于福州多区叠加的发展战略,深化改革开放,又注重持续改善民生事业,为建设现代化新福州指明了方向。

   名词:“三区一门户一基地”

  注释:福州新区的战略定位,即:两岸交流合作重要承载区、扩大对外开放重要门户、东南沿海重要现代产业基地、改革创新示范区和生态文明先行区。

  报告提要:围绕“三区一门户一基地”的战略定位,认真开展“新区建设年”各项工作,抓紧推进《福州新区发展规划》《福州新区总体规划(2015—2030)》的编制和相关报批工作。

   名词:“一站式”办结审批机制

  注释:自贸区福州片区通过科学整合审批职能,优化审批流程,实行“一口受理、一表申报、报并联审批、统发证照”,使相关行政审批事项在综合服务大厅窗口一次性直接受理、一站式直接办结,真正实现“办事不出区、审批不出区”。

  报告提要: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推出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创新举措,加快创新成果的复制推广,推动试验区内外联动发展。建立“一站式”办结审批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名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注释: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报告提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确保“十三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名词:海绵城市

  注释:通过保护利用江、河、湖、池塘等水系,改造绿地、花园、广场,增加可渗透地面、立体绿化(屋面绿化、垂直绿化)等措施改善城市下垫面,对雨水径流量进行有效控制,从而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使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解决好城市雨水的“渗、滞、蓄、净、用、排”,并起到节能减排、缓解热岛效应的功效。

  报告提要:启动海绵城市建设,城市保障服务和防灾减灾能力切实增强。

   名词:“城市15分钟、农村3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注释:指在全市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的全面覆盖,并进行网格化管理,使城市居民在不超过15分钟时间内,农村居民在不超过30分钟时间内,便可就近、便捷地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

  报告提要: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拓展,“城市15分钟、农村3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初步形成。

   名词:分级诊疗制度

  注释:按照医疗卫生机构诊疗服务功能定位,构建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层级优化、职责明晰、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医疗服务体系,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诊疗制度。

  报告提要:完善分级诊疗制度,鼓励医师多点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