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造福工程:搬出大山,村民的日子过得有奔头
16日上午,政和县澄源乡祥源新村。村民王文宏在自家新房里,与几名邻居围坐在小桌前,一边拣茶叶一边闲聊。“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我以前还真不敢想。大伙都说,这是沾了造福工程的光咯。”王文宏笑着对记者说。
造福工程实施以来,政和县共建设35个新村(造福工程点),整体搬迁33个自然村,搬迁2347户7890人。仅2013年,该县就有3145人搬迁到造福工程新村点。近日,记者走进几处造福工程新村点,体验村民们生产生活的变化。
从山里到山外,生活舒适了
王文宏的新房占地面积79平方米,3层建筑,厨房、餐厅在一楼,卧室在二楼。他建新房,政府补贴了1.8万元。
谈及以往和现在生活的对比,王文宏用“天上地下”来形容。他的老宅位于澄源村东大楼自然村,这是一个位于大山深处的小村庄,只有一条一米多宽的山道与外面相通。村里没有学校,孩子们每天早上6点就得出门,步行5公里到乡里上学;患了重病的村民,得用床板抬到乡卫生院救治;田里成熟的庄稼,经常遭到野猪祸害。“由于生活条件艰苦,乡亲们陆续外迁谋生,原先村里有80多户,最后仅剩30户。”王文宏感慨道。
前些年,由县农办牵头兴建的造福工程澄源乡祥源新村动工。小区位于乡政府所在地的集镇旁,占地面积99亩,规划建房244栋,配套建设幼儿园。按政府规划,澄源乡边远自然村村民分期分批迁入小区集中居住,东大楼等自然村村民是首批居民,目前已有38户入住。
“搬到这里,我们住得宽敞,就学、就医也方便,生活舒适多了。”王文宏很满足。如今,他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继续耕作老宅附近的农田和茶山,儿子在澄源中学当保安,儿媳在集镇上开了一家化妆品店,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其乐融融。
从山上到山下,收入增加了
在铁山工业园区欧品轩竹木家私有限公司车间内,叶名勤正开动压板机制作竹木工艺板,他的妻子张有姬在另一个车间包装产品。叶名勤夫妇的家就在工厂对面的铁山镇湖里新村,距离工厂只有500米。
叶名勤的老宅位于岭腰乡锦屏村北岩自然村,海拔800多米,外出要走7公里山路,到了锦屏村才能搭上车。“我们村是地灾点,后山有条水渠,山坡已出现裂缝,一到雨季随时有滑坡的危险。”叶名勤说。
2010年7月,在厦门市湖里区的对口援助下,政和县结合造福工程,在铁山镇牛背山下建起湖里新村,叶名勤和北岩自然村里的10多户村民被整体搬迁到这里居住。
铁山工业园区有近20家企业,需要大量工人,迁入湖里新村的80户村民中,大部分劳动力都在园区企业务工。“和以前比,我们现在在工厂做工虽然也挺辛苦,但收入比原来高多了。”叶名勤说,过去,家家户户就种点山垅田,管管板栗、毛竹,一年收入不到一万元;如今,他们夫妇俩月平均工资都在4000元以上。
从低处到高处,心里踏实了
石屯镇工农村旧村位于七星溪边的低洼处,村民都住在老旧低矮的泥瓦房里。1998年6月22日晚,特大洪水把村外农田边的防洪堤冲毁100多米,汹涌的洪水漫进村子,三分之一房屋被淹,20多栋房子的土墙倒塌,大片即将成熟的水稻被淹,村民损失惨重。此后,每年雨季到来,村民都要担惊受怕。
2009年,在旧村上方四五百米的高坡处,幸福工程工农新村破土动工。如今,已有首批64户村民搬进漂亮整齐的连排楼,二期工程完工后,旧村低洼处的所有村民都将迁居新村。“过去,一下大雨,我们就提心吊胆,夜里都不敢睡。现在,搬迁到高处居住,这心总算放在肚里了。”工农新村村民杨滋强说。
43岁的杨滋强,前些年在上海经商,去年搬进新村后,就没有回上海。他说,在外打拼非常辛苦,又照顾不到老人和孩子,现在他们就居住在省道边,离宁武高速石屯出口仅1公里,加上政和县省级经济开发区又在河对岸开始前期施工,他正筹划着在家乡创业。(福建日报记者 吴柳滔 通讯员 徐庭盛 赖家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