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作业焦虑莫如建树孩子品德
8月30日,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8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提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开学一个月来,记者采访了解到,各地各学校作业量明显下降,但“不留书面作业”也让一些孩子刚刚进入小学的家长“焦虑了”。(10月7日新华社)
“学校的作业太少了!”“没有书面作业,就没有预习、复习,怎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们要求老师给学生布置书面作业。” “孩子从小就补习英语、国学,本指望到了小学继续巩固学习优势,现在连作业都不留了,放学回家大量时间怎么办?”这些都是某些家长对于学校减轻作业布置后焦虑反应。其实,作为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可以理解,但是假如单靠增加孩子作业才帮助成才,未必能得偿所愿。因为严重的课业负担可能会让一些孩子的身体吃不消,严重的还会丧失学习兴趣。作为家长,必要全面综合考虑过度作业对孩子产生的危害,这样才不会徒增烦恼。
笔者以为,放大作业焦虑莫如建树孩子品德。对于作业布置,教育部有严格的规定,必须要严格按照教育大纲进行。如记者调查的那样,有的家长搜集多所小学家长微信,组建校际作业群,每天傍晚家长们会将自己孩子就读学校的家庭作业发到群里交流,家长们各取所需。还有的家长给刚刚入学的孩子就购买了多本习题册,放学回家要先做练习,做完才能玩。如此让孩子一天到晚的周旋在作业堆里,根本就没有时间完成其他的社会实践,以及家务劳动等品德锻炼。如此作业压倒一切,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品德建树,身体康健的训练。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单靠大量的作业堆砌,而是要将作者中的诸多能力转化为成长中的品质,如克服困难,发散思维,坚持不懈等,这些不靠大量书面作业来“填坑”的,只有通过多种途径来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担当能力,才能像孩子传递正确的教育观念,减少家长盲目焦虑的烦恼,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品德成长的空间。
以其让孩子占在作业堆里,不如鼓励孩子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开发特长、增长课外知识。如鼓励孩子回家后认真阅读,学习我们的传统文化;听新闻关心国家大事,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步伐;有条件的家庭让孩子学习艺术、开展体育锻炼等,这样才能既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又能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孩子全面、丰富而有个性的发展。让孩子有足够的能力去搏击风雨,养成优秀品质,为成为祖国建设的合格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福州文明办 雷沛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