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地铁6号线站点建设加速进行 攻坚有热度更有温度
高温下,地铁6号线站点工地上,工人们挥洒汗水加油干。
盛夏7月,即便处处骄阳似火,榕城仍吹奏着一支支“攻坚进行曲”。作为主力“乐手”,地铁建设奋勇争先。一顶安全帽、一身工作服,一个个站点内,烈日下坚守的劳动者成了最靓丽的风景线。昨日,记者来到正在加快建设的地铁6号线工地发现,这里处处上演着火热而又有“温度”的攻坚故事……
壶井站:先进工艺撑起“保护伞”
“又拿下一幅!”昨日上午,长乐文武砂镇规划金鹤路和道庆路交叉口的一处围挡内,伴着机械热闹的轰鸣声,传出阵阵欢快的掌声。作为地铁6号线目前9个开工站点中最难啃的“硬骨头”站点之一,全长212米的壶井站在与硬岩的战斗中,练就了一身攻坚本领。
4月1日正式开建,刚开始地连墙施工,施工人员就遇上了“拦路虎”。“岩层强度大、深度深,对起保护性作用的地连墙施工影响不小。”施工方中国电建水电一局项目经理李旺顺告诉记者,该站点的围护结构一共有83幅地连墙,施工需要往岩石下打孔,入岩深度最多的有十几米。而这里的岩石,最硬的要比硬度最强的混凝土还坚硬2倍,施工难度极大。李旺顺说,施工人员最早使用传统手拉锤冲击钻设备,每天24小时施工,最多也只能往岩石下打20厘米~30厘米,严重影响施工进度。
如何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实现建设提速?李旺顺告诉记者,福州地铁集团对站点的特殊情况高度重视,集团及建设分公司主要领导多次深入现场进行指导,并指示土建工程中心与施工单位一起成立技术攻关组,结合在1号线、2号线围护结构施工中遇到同类情况的处理经验,对设备、工艺和现场组织等专项研究。工区项目部通过补充钻探等手段,进行数据收集和设备性能研究,最终找到了最优的设备组合。
“你看,这个是乌卡斯冲击钻,这个是牙轮旋挖钻,它们都是攻坚的好帮手。”现场,李旺顺指着正在加快作业的一套套设备告诉记者,这些“外援”各有本领,能对付不同硬度的硬岩,其中,乌卡斯冲击钻24小时作业能深入1米~2米,牙轮旋挖钻能深入4米多。“11台手拉锤冲击钻、18台乌卡斯冲击钻、1台单轮铣、5台牙轮旋挖钻……原先‘卡脖子’的地连墙成槽作业顺利攻坚提速,高峰期12个槽段多点作业,人休机不休。原先3天~5天出一幅槽,现在1天就能出一幅槽!”李旺顺说。
从4月7日第一幅地连墙通过首件验收,截至目前,壶井站已完成地连墙67幅,剩余16幅力争在9月初完成。
鹤上站:个性方案筑牢“攻坚路”
全长476米,平均宽21米的鹤上站,是地铁6号线最长的车站,5月底正式进场施工。目前,正在为早日主体建成全力冲刺。
“这个站的特点,就是孤石非常多!”中铁三局6号线2标三工区常务副经理吴建博说,站点30%的地下区域,都被孤石占据,这些弱风化的花岗岩非常坚硬。目前,各项针对性施工方案正加快细化。除了孤石,在隧道区间矿山法施工时,因地质有断裂带、透水层,最大透水量每天达1万立方米,施工难度大,项目部也多次召开研讨会,确定施工方案。“为保证后期安全掘进,我们采取提前降水的办法,在隧道两侧先打降水井,把水位降到隧道底下2米,防止涌水现象,目前正加快施工。”吴建博说。
据悉,通过逐一制定的个性化攻坚方案,该站点进展顺利,正加快进行场地标准化建设,下月初可进入正式地连墙施工。
防中暑:温情措施护好“冲锋手”
火热的攻坚场景,离不开一个个在炎炎烈日下挥洒汗水的施工人员。记者了解到,为呵护好这些冲锋在前的一线人员,6号线的各个站点,纷纷开展人性化作业。
市地铁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为避开每天最热时段,施工方调整了作业时间,分为5时~10时,17时~22时进行。此外,从多方面做好防暑降温工作。目前,各施工现场都设置有施工人员专属休息驿站,除了提供绿豆汤、凉茶等饮品外,还配备藿香正气水、风油精、清凉油等防暑物品和专职医务人员。同时,喷淋系统、洒水车相互配合,不间断在施工工地区域及生活区域等处洒水,在有效降尘的基础上,还可降低地面温度,防止施工人员出现中暑现象。(记者 孙漫/文 郑帅/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