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联播》——【改革追踪看落实】破除利益藩篱的医改“三明路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渐次搭建;改革举措,密集出台。顶层设计能不能落地开花,改革举措能不能取得成效,关键就要看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一次会议上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全局意识、责任意识,把抓改革作为一项重大政治责任,坚定改革决心和信心,增强推进改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
《新闻联播》从今天起推出《改革追踪看落实》系列报道,聚焦各地区各部门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的具体举措和实际效果,充分反映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的获得感。
福建省三明市把医药作为医改的突破口,斩断医药与医院间的利益链条,推进医疗、医药和医保的“三医联动”,探索出一条务实高效的医改“三明路径”。
64岁的杨元红老人患支气管炎快七年了,经常要到三明市第一医院就诊。普米克就是她的救命药,一犯哮喘就要立刻用,每支260多元,而且不能报销。医改后,普米克每支下降了40多块钱,支气管哮喘作为特殊病种也纳入了新农合报销,再加上报销比例每年的提高,老人自己一算,一年至少可以省下4000多元,相当于一家人十分之一的年收入。
要想降低医药价格,最难的部分就是医药流通领域改革。三明市所有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严格监控大处方、大检查。另一个显著变化是对药品招标采购严格执行“两票制”,就是说药品从生产企业到医院过程中只允许开两次增值税发票,减少流通环节中的加价行为。像治疗胃病的常用药奥美拉唑钠,由改革前的256元下降到6.9元,下降幅度高达37倍。
三明市经过测算,医改政策实施三年累计节约药费17.95亿元,这些正是不应该用在老百姓身上的多余药品,正是被浪费掉的宝贵的医保基金,也正是药品流通环节的灰色地带。
改革落实,关键在人。应对利益既得者阻挠的好办法就是凝聚共识,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严控医生诊疗行为的同时,三明在全国率先对22家公立医院实行全员目标年薪制,由原来的“以药养医”变成“以技养医”。
改革进入深水区,落实责任主体是关键,三明市经过调研分析,医保基金收不抵支的重要原因是经办机构各自为政。三明市将26家经办机构整合,实现“三保合一”,对医保基金使用和医疗服务行为全程监控,动态公开,确保改革措施条条落实。
三明医改真正实现了患者、医院和政府的多方共赢。与改革前的2011年相比,2015年三明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在公立医院次均住院费用个人负担的金额分别下降了203元和437元,医务人员年人均工资由4.2万元增长到8.9万元,城镇职工的医保基金从亏损2.08亿元到结余1.3亿元,而22家公立医院药品收入占比下降超过20%。
“三明路径”,说白了,就是抓住了药品这个医改的要害,挤掉了药价水分,让公立医院真正姓公,让医生变得纯粹。这是一个纠偏改正、回归本位的过程,要实现这个过程,难度并不小,因为这背后涉及到利益格局的打破与重塑。然而落实改革就得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与行动,落实改革就要敢于涉险滩、啃硬骨头。三明医改能够破冰,正是扭住了问题的关键,遇到难题不打退堂鼓,把改革的实际成效当成努力方向,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当成终极目标,所以赢得了百姓的点赞。(央视网新闻联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