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受益于改革开放”(见证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报道之一)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胸怀祖国,心系桑梓,在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独特优势,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见证者,也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本报将陆续推出系列报道,讲述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见证参与改革开放的故事。
——编 者
在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的荣誉室里,一页批准文件镶在镜框里,文件名为“外资审字(1980)第一号”。这是38年前中国外资管理委员会为首家合资企业发放的“准生证”。拿到这张“准生证”的,正是香港企业家伍淑清。
此后,港澳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源源不断进入内地。
见证40年沧桑巨变
1978年,30岁的伍淑清第一次到内地。从香港坐火车到罗湖,走过深圳河上的桥,到了当时还一片空白的深圳,再搭车到广州,再坐飞机到成都……当时内地还是一派百业待兴的景象,但她看到了内地发展的强大动力。
1984年,伍淑清在香港《大公报》撰文称,内地发展30年赶上海外100年。“发展靠什么?靠人才!我第一次到内地就看到人们很好学,真的是拼命地学,一旦下了决心就坚决去做。”伍淑清说,内地改革的劲头坚定了她到内地寻找合作机会的信念。1979年,中国政府决定开通中美直飞航线,中国需要成立一家能自己生产航空配餐的食品企业,伍淑清与时任香港美心集团总经理的父亲伍沾德北上与有关部门展开合作谈判。双方虽有诚意,但由于没有先例,谈判过程非常曲折。“内地当时计划经济的氛围很浓,对现代企业制度也不熟悉,我们在具体细节上达成共识还很困难。”伍淑清说,这第一步迈得很艰难,也很可贵。
德勤中国首席执行官曾顺福说,1995年他从香港调往上海德勤会计师事务所中国总部,为企业做上市服务。彼时,由于内地第一部企业会计准则发布刚满两年,大部分内地企业的公司治理和财务合规水平距离上市还存在差距。
曾顺福刚到内地工作时,德勤在内地只有一两百号人,随着内地业务需求增长不断扩充,德勤中国现在拥有了近14000人的专业队伍。庞大的业务量、丰富的经验,从业20多年的曾顺福见证了一家又一家内地上市公司的快速成长。“企业不单单只是越做越大、融资越来越多,他们在经营管理上也越来越规范,公司治理水平越来越高,这是他们能不断做强的重要原因。”曾顺福表示,改革开放以来,内地企业不仅在效益上成就突出,在经营理念上也有很大转变,不再单纯以规模论英雄,开始更加重视产能利用率、内控制度建立等。
开放,不只是引进来,也有走出去,做大做强的内地企业,纷纷迈出走向海外的步伐。“为了服务在海外的中国企业,德勤不仅在中国设立了20多家分支机构,而且在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立了中国服务部。”这些年,曾顺福在全球各地出差过程中明显感觉到,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力度明显加大,在海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相比于国内市场,企业走出去面临的不确定性更多、风险更高,要走得好并非易事。史密夫斐尔律师事务所北京分所管理合伙人邹兆麟,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给内地企业赴境外上市融资提供法律咨询,也是较早为内地企业赴海外投融资或并购提供法律咨询服务的香港专业人士。“内地企业走出去,总体上是越来越理性、成熟的。”邹兆麟说,最初内地企业对开展海外业务比较盲目、风险防范意识薄弱,“现在内地企业更理性了,对项目风险有了预判”。
企业快速成长的背后,是营商环境的改善和专业服务水平的提高。1984年邹兆麟第一次到内地时,内地第一家律所诞生还不满一年。“改革开放带给内地的进步是全方位的,商事法律法规基本与国际接轨,内地律所和执业律师的专业化、国际化水平大大提升。”邹兆麟说,90年代初,内地大一点的律所不过五六家,后来对国际市场的理解就已经赶上来了。特别是最近五年,越来越多留学归国的人才加入其中,国内律所国际化的脚步快马加鞭,部分内地律所的业务水平已处在行业顶尖位置。
改革开放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
“改革开放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志良60年代出生在广东的一个农村,于1985年从北京外国语大学葡萄牙语专业毕业后到葡萄牙留学,随后移居澳门,成长为著名的澳门问题研究专家。他说,不仅自己和家乡的同龄人因改革开放改变命运,许多澳门人也得益于内地改革开放赋予的成长机会。吴志良介绍,过去的30年里,仅暨南大学就培养了两万多名澳门籍大学生。
“我们都受益于改革开放。”这是港澳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达的共同心声。由于特殊的地缘条件和历史渊源,港澳在国家改革开放过程中发挥着连通内地与世界的桥梁作用,也为港澳同胞发挥自身优势融入国家改革开放大局提供了条件。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我顶多就是个在香港做地产业务的律师吧。”邹兆麟笑言,如果没有数量庞大的内地企业对法律服务的需求,自己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业务,更没有机会为内地企业走出去发挥作用。但与一般律师不太相同的是,邹兆麟不单纯只是为走出去的内地企业提供简单的法律咨询,而是会设身处地为客户提供更明确的战略建议。
尽心竭力的背后,除了敬业精神,也有个人情感的驱动。“新中国成立前,我们长期被人欺负,我很渴望国家能够在国际舞台上重新站起来。”邹兆麟本科就读于港大中国历史专业,后修读法律,成为一名执业律师。邹兆麟很为中国今天取得的成就自豪,“我们经济发展的底子很薄,能够干得这么快这么好,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伍淑清不仅因为拿到第一张合资许可而出名,更凭借她连通中外的中间人角色而广受尊敬。30多年来,伍淑清陆续带了100多个外商团到内地,带领他们了解内地的发展情况,并且引进投资。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力度加大,伍淑清的工作有了新的重点。她说,她要利用全球世界贸易中心协会这个平台,把中国与世界300多个城市和100多个民间非官方的企业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全球联网机构,加大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对接。
年轻人的舞台是整个中国
随着内地开放程度越来越高、改革发展步入新阶段,港澳如何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港澳青年如何紧抓国家发展机遇,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在国家‘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等重大发展规划中,香港还是有着很强的国际网络优势和专业积累。”曾顺福颇有信心地说,香港回归20多年,对国家发展需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香港仍然有条件发挥好桥梁作用。曾顺福特意强调,香港年轻人需要把眼光放大到整个中国,大胆到内地寻找发展空间,“他们的舞台不应该仅仅是港澳,而是整个中国。”
吴志良认为,澳门是个中西文化荟萃的地方,跨文化交流优势明显,在国家对外交往特别是与葡语国家交往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平台作用。吴志良所负责的澳门基金会近些年每年都会组织一批澳门优秀青年到内地参访交流。“我们一直都在推动澳门的年轻人,更好地认识国家的发展,认识祖国的文化,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找到自身的发展机会。”吴志良说,希望澳门的青年将自己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从2008年开始就与妻儿定居北京的邹兆麟,每年到故宫博物院的次数比“老北京”都多,对于目前在京的生活,他感到很享受。邹兆麟希望,能有更多香港青年努力融入到内地的生活和文化中,用开放的心态发现更多的发展机会。采访邹兆麟时,恰逢国家相关部门宣布港澳台居民可申请内地(大陆)居住证,他对此感到很欣喜。“这一定会鼓舞更多香港年轻人到内地逐梦!”邹兆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