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改革依然离不开“摸着石头过河”
中粮成为首批国资改革的6大央企之一(资料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8个月后,国资委宣布了首批央企改革试点名单。此番启动央企“四项改革”试点,是改革思路落地的关键一步,也标志着国资国企改革进入顶层设计与试点同步推进的阶段。当中的意义依然在于,“摸着石头过河”,以局部带动更多国有企业主动改革,以为国资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提供实践依据。
从去年来,不少中央文件都提到了“顶层设计”,在全国两会上,这一概念颇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重视,很多学者与官员在阐述各自所关注领域的问题时,也开始用“顶层设计”来概括与表述。一时,人们过于强调“顶层设计”,以至出现“顶层设计依赖症”,似乎把“摸着石头过河”忘记了。
“顶层设计”本是系统工程领域的用语,这一概念进入中央文件,表达出中央对于未来改革的态度。顾名思义,未来改革需要从高端出思路,需要全面而系统,需要整体推进而非零敲碎打。换句话说,中国改革需要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过渡到“顶层设计”阶段。
经过30多年,改革之路走到今天,事实上愈加险峻与陡峭,包括政府职能的转变、社会体制的改革、经济体制的深化及国资国企改革改革等,都到了一个关键时期。过去的渐进式、局部性的改革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阶段的改革要求,在这个时候谈论“顶层设计”,必须对其内涵有更准确的认识与把握。
“顶层设计”的核心要义,是要从顶层俯瞰全局,在改革共识的基础上,形成一揽子的改革方案。这样的方案具有全局性、系统性、前瞻性及战略性。也正因为未来改革的关联性和配套性日益增强,中央层面的统筹规划亟须加强。
中国改革事业的“顶层设计”不是易事。这既因为改革的目标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也因为深入的改革常常涉及重大利益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国改革需要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过渡到“顶层设计”阶段,而“顶层设计”同样离不开“摸着石头过河”阶段。
“顶层设计”来自实践,应当承认,“摸着石头过河”作为一种渐进改革方法,在实践基础上摸规律,是仍然有效的。这一实践,可以是下层的实践,也可以是顶层自身的实践。
就国资改革而言,实际上,首批国企改革试点企业中,中国节能、新兴际华、中国建材、国药集团已经在相关方面有了一定的改革实践。中国建材自2007年来,在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己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一定意义上有了“小岗村”的意义(小岗村的改革实践最终引发了全国的农村改革)。搞试点不是搞“盆景”,也不是搞政策“洼地”,而是要试出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较为成熟的试点必然会对顶层设计的出台起到助推作用。因此,顶层设计必须注意借助来自企业的、地方的经验和做法,有时候的顶层设计就是将后者的创举进行总结和凝炼,形成一种全局性的做法或规范。西方新公共管理改革中的很多创举来自地方,比如无缝隙的政府管理是来自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实践。中国的情况也差不多。
在未来的顶层设计中,我们在某些方面可能还要“摸着石头过河”。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为例,究竟学习“新加坡淡马锡模式”,还是“汇金公司模式”,观点相持不下。通过试点,就可以探索一条适合国情和国有经济特点的新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也明确指出,“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摸着石头过河”在中国的改革设计中受到了最大的青睐。我们采用的初始路径是渐进路径。初始路径选择的重要性,在于它会形成路径依赖。沿着既定的路径,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由于渐进的改革和创新在增进获利的同时带来了社会的稳定,这种对渐进改革的路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
但应当注意到,这次试点,同时其本身也是一场顶层设计。在国资委的规划中,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董事会制度、混合所有制、纪检工作四项试点同步铺开,涉及体制改革、所有制改革、企业主体的制度改革、保障改革四大板块,是“四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其权威性、代表性、关联性,我们应当深解其意。
这有利于摆脱改革对渐进路径的完全依赖。改革本身就是一种打破稳定的举动,顶层设计在改革路径的选择上需要渐进,但有时也需要选择突破的路径,克服“顶层设计依赖症”,试点便是在选择突破的路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舍此,改革就很难向前推进。一手抓《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总体方案》,一手抓国资试点,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的结合。
两者的辩证统一,是一种改革思路,也是改革艺术。国资委已召开14次关于全面深化改革会议,随着国资试点的展开,整体方案的出台将渐行渐近。
(李锦系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徐天昊系中国企业研究院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