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万奖励基金不该用来“搭奖台”
为扭转优质生源流失,重振恩平教育事业,澳门恩平同乡会会长冯活灵回乡设立高考专项奖励基金。考上清华北大,恩平考生不仅可以获100万元奖金,还可获赠洋房一套。恩平市还设立促进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对办学业绩突出,绩效考核优秀的学校进行奖励。(9月9日《南方都市报》)
虽然这笔总额3000万元的奖励基金并非行政拨款,但投入了“教育事业”,就不同于私人之间的赞助了。无论这笔奖励基金出自澳门恩平同乡会,或者会长冯活灵个人,但用于“重振恩平教育事业”,就必须接受相对意义上的考量。这不像有的人所说的,人家私人捐款有什么好说的?其实不然,即使钱是私人的,但“教育事业”关乎国家未来。
也有人认为,这是在培养学生“向钱看”。如果仅此而已,也无关紧要。那些拼了命考大学和辍学打工的,有几个不是看在钱的份上?问题在于,这样的奖励机制,与“重振恩平教育事业”的宏伟目标,难以形成逻辑上的必然。如果把“由于近十年恩平市经济发展缓慢,对教育投入不足”比作一条坑坑洼洼的跑道,由此造成了“近10年来该市仅有1人考取北大”的落后成绩,那么,这笔奖励基金,应该用在修“跑道”上,还是用来“搭奖台”?就算看在钱的份上,重奖之下出几个“勇夫”,就能“重振恩平教育事业”?
当一笔高额的奖金起到防止优质教育人才外流,甚至吸引优质教育人才的作用时,就如福利彩票一样,踊跃认购的“彩民”,大多不是为了献爱心,而是博大奖。如果教学也怀着这种心态,同样也会衍生出“中奖攻略”。虽然很多人都知道彩票的“中奖攻略”是天方夜谭,而对考上清华北大获大奖的“中奖攻略”,则可以细化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为了出高分的“重点班”已经遭到社会诟病,但在重奖之下,难道就不会出现教师在“重点学生”身上孤注一掷?而更多的学生,会不会像看透了彩票把戏的人那样,干脆对这种难以取胜的博弈嗤之以鼻?
该奖励基金的奖励办法是每年奖金总额500万元,若当年3人以上(含3人)同时考取北京大学或清华大学,则每增加1人追加100万元。撇开奖金的多少,要求并非可望而不可及。那么,在这种规则下想要胜出,最好的办法就是拔尖。把相对较好的师资和生源,组成最佳搭档,去摘取这顶桂冠。那么,谁还有心思去搭理那些明显无望取胜的学生?而有了这样的规则,在同样的努力下会有一种天壤之别的结果,那么,更多的自认无望与此沾边的教师和学生,还有什么教学积极性?
所谓“重振恩平教育事业”,并非要求选送若干拔尖人才,去争夺什么用来争光的桂冠,而是要让当地的整个教育水平上一个台阶;以此提高当地所有学校的普遍教学能力,而不是充当为清华北大培养几个考生的摇篮。再则,重奖之下精心打造出来的几个高分学生,能代表恩平的总体教学水平么?
因此,3000万奖励基金不该用来“搭奖台”,而应该用来“修跑道”。如果有人以为笔者没有资格对此指手画脚,那么,我想提醒的是,在教育资源相对紧张,教学乱象丛生的当下,这3000万元奖励基金弄不好就会滋生或助长某些潜规则,妨碍教学公平。当教学公开成为名利博弈时,必然会让高尚的教育事业斯文扫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