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永泰县嵩口镇下车碓厝

21.08.2017  10:35

下车碓厝。

  福州新闻网8月21日讯(福州日报记者 吕路阳 文/摄)永泰县嵩口镇的田野山间散布着100余座庄寨,这些古厝十分讲究风水坐落,多依山而建,地势高爽,负阴抱阳,防御和居住并重,下车碓厝却一反常态,面溪而建,门前几米处就是日夜咆哮奔流的大樟溪,这是为什么呢?下车碓厝还盛产拳师,莫非它是一处演武场所?

   这里最初是一个碾米厂

  记者对“车碓”这个词产生了兴趣,查了词典。车碓,发明于西汉,兴盛于三国,由水车和碓两部分组成。所谓“车碓”,其实就是利用水车为动力,进行碾米、榨油的一个场所。这就是说,下车碓厝其实就是一个碾米厂,建在大樟溪前,是为了便于取水或运输便利。

  记者近日在下车碓厝看到,厝门离岸边仅2米之隔,溪边堆积着大量硕大光滑的鹅卵石。下车碓厝后人郑启凡告诉记者,下车碓厝紧挨大樟溪,由于上游已经有一个车碓(在梨头溪畔,现仍有车碓水沟坝基),这里建的车碓,便称为“下车碓”。下车碓厝的祖先郑昭德当时拥有上下两个车碓,在当地算是富裕人家。“当年这里每天碾米榨油,碾了米粉,制作粉干的、做年糕的人流,来往不绝,碓杆声起伏不绝,小村热闹非凡。

  下车碓的建造者昭德公原以烧炭为主,兼播农田,还种植各种瓜果蔬菜。据传,当时嵩口常被土匪袭扰,有一年茶籽收成季节,传言土匪又将来犯,乡亲们惶恐不安,无心掰晒,昭德公低价收购了所有茶籽。这一年,土匪没来骚扰,昭德公垄断了嵩口的茶油市场一夜暴富。

  昭德公发家后,于清咸丰年间选址月阙村开始建敦仁堂(后称“下车碓厝”)。敦仁堂分为仁、义、礼、智、信五房经营,家业自此发祥。

   新旧厝背靠背而建

  下车碓厝占地面积4120平方米,房屋100多间,分为“敦仁堂”(旧厝)、“静远堂”(新厝)前后两座,两座院落背靠背,面向大樟溪的是旧厝,碾米厂就建在旧厝前。这种一分为二的建筑结构在永泰众多庄寨中绝无仅有。

  旧厝属于典型的南方建筑风格,有正座大厝,两座横厝,厅堂、下书院,回廊通道和内埕、外埕。厅头供案材质为黄花梨,两旁雕刻着三国人物故事。郑启凡说,原先厅头4扇木雕和大厅正房左右窗雕取材《三国演义》和《水浒》的人物故事,雕刻立体感强,形象逼真,据说能工巧匠花了13年才雕刻完成。“可惜正房窗雕上世纪80年代初被窃了!”郑启凡说。

  新厝的雕刻工艺不亚于旧厝,保留稍为完好的正房窗雕证明着她的价值。大厅中央悬挂有“五代同堂”喷金牌匾,下车碓厝曾经的兴旺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