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硬实力 让就业路越走越宽

04.01.2015  11:45

  又到大学生就业招聘会高峰期,可愁眉苦脸的毕业生并不少。由于部分毕业生的专业背景、职业技能、就业观念与社会需求及岗位要求不相匹配等结构性矛盾突出,很多大学生感叹就业难。

  然而,等待就业的大军中,不乏一些香饽饽。

   职业指导从入学开始

  “在这里发现人才”。去年11月底,闽江学院新华都商学院校园就业双选会举行,40多家参会企业都收到一本2015届毕业生推介手册。上面详细记录了102位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和求职意向。

  2013年,首度输出毕业生的新华都商学院创下100%的高就业率和获得较高的就业质量。会计学和金融学两个本科专业近百名毕业生,近14%的同学申请到全球商学院排名100强学院读研深造,其余80多名毕业生实现了100%就业。其中,进入银行的占就业人数的18.8%;进入国企的占10.6%;其余同学则进入投资公司、会计事务所、资产管理公司及安踏等民企。

  这两个专业几乎所有高校都有开设,新华都商学院学生何以脱颖而出,获用人单位青睐?

  会计金融系主任张惠茹介绍,学院定位于创新创业教育,不少课程采用国外原版经典教材,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全球互动课题,模拟训练企业真实财务案例,到名校学习1年的“3+1”教学模式等途径,开拓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在名师、名企业家授课、讲座的潜移默化影响下,学生具有较扎实的基本功。正因如此,其综合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性都较高。

  是留学深造、国内考研,还是直接就业?从入学开始,学院就注重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大一注重学业规划,大二职业启蒙,大三就业指导,大四就业政策、企业对接信息发布。这样,到了大三,学生已基本明确下一步发展方向。这时,除了辅导员和班主任,他们还会有相应的专业导师加以指导。

  “大学生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知道自己今后要做什么、能做什么。”连续两年负责毕业班学生工作的刘伟松老师建议,大学期间甚至上大学前,学生就应做职业性格测评和未来职业规划。在大学期间明确地学习和实践,补充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避免盲目就业和结构性矛盾。

  有了就业硬实力,加上清晰定位自己,就业自然不费力。

  以创业带动就业

  采访中发现,创业也成了很多大学生就业的新选择。

  “西红柿是自花授粉,现在到了定植阶段……”做了5年设施农业的大学生林官源,对各种蔬菜瓜果的种植要求和生长习性了如指掌。2009年,他和同学在长乐等地承包了400多亩土地种植大棚蔬菜,经5年摸爬滚打,如今蔬菜基地已被列为省级城市副食品(蔬菜)基地,每年为福州市民提供4000多吨优质新鲜蔬菜,他本人也成了创业达人。

  林官源说,和自己5年前创业难度系数相比,现在学弟学妹们幸运多了。据了解,经3年建设,2014年5月,总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大学生创业基地建成开放。目前,已有10所在榕高校遴选的首批83个项目入驻。

  “这是政府部门提供给我们的第一桶金。”福建师范大学大四学生楚玉春日前领到工商营业执照时高兴地说。楚玉春从大二开始经营花店、水果店,别出心裁的营销手段受到大学生的热捧。她立志从事文化交流和广告策划,所注册的意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认缴注册资本为100万元,“公司注册资本只需认缴,但不用马上缴清,也不用提供验资报告。同时,省教育厅还为我们出具大学生创业基地无偿使用证明,创业比想象的容易多了”。

  据了解,截至2013年底,我省已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孵化基地)33个,完成孵化项目353个;发放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942份;全省应届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约3000人,占大学生就业人数的1.5%,比2012年的0.7%大幅提升。

  “以创业带动就业,创业是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一个重要抓手。”省大学生就业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创业具有倍增效应,一个人创业可带动若干个就业。

  该负责人建议,提高大学生创业比例,需激发大学生创业的激情,鼓励创新、支持创业、褒奖创意、崇尚创造。同时,通过开展创业培训,加强创业教育、提高创业能力。政府应落实好已有的各项扶持政策,包括税收优惠、融资场地等来提高创业成功率;在创业成功之后,开展持续的跟踪指导和服务。

  来自省人社厅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省高校毕业生总数达24.8万人,同比增长2.5%,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3.2%。“大学生就业没问题,关键是怎样实现高质量就业。”省人社厅有关负责人表示,积极有效地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关键是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加大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匹配度,搭建更多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和创业平台,缩小岗位和求职者信息不对称。此外,大学生也要转变观念,即使眼下工作不是最满意的,也应该当作一种人生体验。对年轻人而言,很多时候不是要寻找工作,而是要创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