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我省食品工业竞争力的建议(第23期)
目前,我省已初步形成了原料基地化、产品系列化、加工多元化、销售网络化、企业集团化的食品工业发展新格局。2013年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754.83亿元,工业增加值949.75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的12%和 11.6%,同比分别增长14.4%和13.3%。随着人民对物质需求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尤其是食品结构的改变和家务劳动的社会化趋势,食品工业必将迎来一个较大的发展契机,为进一步提高我省食品工业的市场竞争力,提出如下建议:
一、以食品安全为第一要素。 在食品的三要素(安全、营养、食欲)中,食品安全是百姓最为关注的问题,是关乎民生福祉的根本。建议有关部门多管齐下,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一是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严格的覆盖食品产供销全过程的监管制度;二是提高食品工业企业的准入门槛;三是建立食品安全源头追溯制度和食品标识制度;四是联手执法,提升食品安全监督的执法能力,加强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惩处,形成以食品安全保障产业健康发展,产业发展提升食品安全的良性互动效应。
二、创建绿色原料基地建设。 建立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可实现对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的全过程进行质量监控,为绿色、有机食品加工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原材料。有关部门要大力推广我省的成功经验,建立示范基地,依托区域特色资源优势,强势推进、培育扶持绿色原材料基地建设。一方面引导绿色食品大型加工企业在省内跨区域采购基地原料,另一方面促进基地建设与食品加工龙头企业紧密对接,利用龙头企业的实力,带动基地的建设发展。
三、推进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人力资源优势,构筑“产学研”结合的企业技术创新网络平台,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食品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的攻关、交流和推广活动,帮助企业培养中高级食品工业技术人才,引导企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用先进技术改造现有产品的步伐,切实提高食品工业企业科技创新工能力。
四、实施 保护品牌发展战略。 为提高我省食品工业的影响力,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名、优、特、新食品的商标注册管理和知名品牌的产权保护,着力提升品牌价值,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引导食品企业提高对创建知名自主品牌的意识,推进品牌创新、品牌管理、品牌经营,逐步形成一大批具有较强品牌影响力的骨干知名食品工业企业,提高自主品牌在全国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工交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