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我省固定资产投资效率的建议(第11期)
近十年来,我省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年增长率却有所回落,从2006年的38.0%,到2011年的27.1%、2012年的25.5%、2013年的22.2%,再到2014年的18.8%。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回落的同时,投资效率也大幅降低,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从2006年的0.33,降至2014年的0.12。与此同时,重大项目建设进展缓慢、资金来源趋紧等问题也不断显现,影响投资增长后劲和投资效率。为此建议:
一、调整投资产业结构。 加大投资对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一是加强对农业现代化项目的投入,在加强大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加快有区域特色设施农业、大棚农业、“一区两园”等农业产业综合开发建设,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农村信息体系建设、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加强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质量检测中心等方面的固定资产投入;二是加快培育和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与新医药、海洋高新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加大投入,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优化;三是加强对最终消费需求型服务业的投入,加大对教育、卫生、医疗、文化体育、旅游服务等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在第三产业中占有较大比例的最终需求型服务业等行业的投资,扶持这些行业的发展。
二、持续推进改建和技术改造投资。 通过对现有制造业固定资产存量的改建和技术改造是提高投资效率的有效途径。要支持重点行业、高端产品、关键环节的技术改造,引导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自动化水平,优化产品结构,全面提升设计、制造、工艺、管理水平,促进钢铁、石化、工程机械、轻工、纺织等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对传统领域围绕两化融合、节能降耗、质量提升、安全生产等进行改造,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和效益。在“工业4.0”的新浪潮下通过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结合创造出高度自动化的“智能工厂”,有力整合甚至改变生产流程,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运作效率。
三、提高大中型项目投资比重。 在项目投资结构上应适当增加大型建设项目的投资比重,引进一批战略支撑项目,提高项目建设的科技含量,有效降低平均成本,发挥规模效益,以提高投资效益为目标从投资上推动我省的经济发展向集约型方式发展。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加快福建自贸区建设中,加快通陆达海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强与东盟等国家和地区在港口码头、物流园区、集散基地和配送中心等建设,促进设施互联互通;推动海空港、综合交通、能源保障、信息化等大型项目建设,形成经济发展的辐射效应。
四、扩大资金来源渠道。 将融资租赁和产业专项基金等新的融资渠道纳入投资来源,充分发挥政府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与金融部门的衔接、沟通和协调,选出好的项目向银行推荐,争取银行加大支持固定资产投资。积极推进产业投资基金设立试点,以产业投资基金为平台,吸引更多的社会投资资金。鼓励运用PPP融资模式和众筹融资模式加快投资项目建设。运用市场手段推动国有资产流动重组,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和优势产业集聚。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及发行企业债券,提高企业直接融资和再融资能力,探索资产证券化新途径。
(投资处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