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晚报》204.11.20:推广应用“数控一代”泉州制造迈向泉州智造
泉州晚报062014-11-20
培新机械公司调试成人纸尿裤生产线校企合作为南安打造机械装备千亿产业集群提供强大的技术和人才支撑。图为在南安滨江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福建工程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系的10名同学在此进行社会实践。(林劲峰 摄)嘉泰数控车间里,技术人员正在调试3D打印设备。
洛江区正推进“数控一代”示范工程,推广应用数控技术。图为工人正在装配机床。(陈起拓 摄)群峰机械演示环卫生产设备
“数控一代”产品
野马牌针织鞋面横机试生产泉州“数控一代”产品展示中心一角特步公司投入使用的智能裁料机械泉州,正张开双臂拥抱“数控一代”。
今年7月,中国工程院决定把泉州市作为“中国制造2025”唯一的地方样板和实践范例。
为何是泉州?
有人说,机缘或许始于泉州组织实施“数控一代”示范工程。
应用“数控一代”产品,对制造大市泉州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5218亿元,经济总量连续15年居福建省首位,占福建省的1/4强;工业总产值超万亿元。从产业来看,产业集群效应已现——石化、纺织服装、鞋业产值超千亿元,装备制造、建筑建材、食品饮料业产值超500亿元。显然,提高机械数控化水平,实践“数控一代”,泉州有先天基础优势,也是“泉州制造”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率先向“数控一代”迈进,努力打造高效、绿色、智能、集成的“泉州智造”,泉州已经全面发力。
政策引导,坚定企业信心。继福建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泉州加快推进“数控一代”促进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后,泉州市政府先后研究出台《泉州市加快机械装备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4—2018)》、《关于加快推进“数控一代”促进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从财政专项资金、财税、人才等多维角度,推进“数控一代”示范应用,致力打造我国重要的机械装备制造基地,力争2018年全市机械装备产业总产值超2000亿元,对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携手科研院校、机构,搭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进行自动化方案设计、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开发自动化装备,泉州探索出一个政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此外,市政府与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获得100亿元融资支持“数控一代”产业升级项目。
典型示范,带动百舸争流。纺织鞋服装备领域,涌现出黑金刚、信泰、溢泰、南星等一批机械制造骨干企业;建材装备领域,正冠、巨轮、盛达等一批企业成为佼佼者;嘉泰、群峰、伟峰、微柏等企业则代表机床及机器人产业领域非凡成就。56个前景较好、带动性强的项目,入选市“数控一代”机械产品示范企业示范项目,将在推动项目实施、市场推广、政策扶持等方面得到大力支持。
经过半年紧张筹建,5个“数控一代”示范企业建成的“机器换工”示范项目已经投产——依托黑金刚公司,特步集团建立制鞋智能化生产过程;依托瑜鼎公司,中宇建材集团建立机器人水暖抛磨柔性生产线;美加美餐具公司的餐具自动化生产线上有了力达妙手机器人;飞艺织造有限公司用上南星机械公司生产的100台新型带有鞋面编织功能的智能化横机;鲤东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把微柏公司生产的工业机器人用在冲压、焊接和喷涂等高危工作环节。
在经贸部门等先后组织的四场现场推介会上,一家家示范企业拿出拳头精品,点亮了前来参观的企业人士的一双双眼睛:原来,我们泉州也能拿出自己的“数控一代”产品!就在18日由市经贸委组织的“数控一代”产品应用现场观摩会上,鲤东汽配公司董事长蔡荣泰发问:数控一代产品是否也能像当年家电行业一样,让民族品牌在与国际品牌的PK中获胜呢?他说,政府从财力各方面大力扶持推广应用本土“数控一代”产品,降低应用企业成本,又能拓宽研发企业市场空间,需要各方齐心协力,着眼于长远,“泉州制造”必将成为领先的“泉州智造”。
市政府牵头设立近5亿元“数控一代”企业创业引导基金
单家企业最高补助千万元
近日,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数控一代”促进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市级财政出资5000万元以上,并吸引民间资本共同发起设立规模达3亿元—5亿元的泉州“数控一代”企业创业引导基金,推进泉州“数控一代”企业快速成长。到2016年年底,泉州的装备数控化率达到70%以上,重点应用领域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意见》自2015年1月1日起实施,有效期至2016年12月31日。
市县两级
每年4000万元扶持
《意见》提出,从2014年至2016年,每年除省级筹措3000万元外,泉州市县两级按3︰7比例配套资金4000万元,重点支持国产数控系统开发,工业机器人伺服电机、减速器、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及系统集成,自动化控制和智能装备、关键智能基础件、重大智能成套装备开发,技术成果产业化及转移转化,行业示范应用以及创新与服务体系建设。
今后,我市将着力引进境内外重点高校、科研院所、数控技术服务机构前来落地服务。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二期)泉州市“数控一代”科技创新中心运营管理给予经费支持,对进驻科技创新中心的各类技术服务平台按照其规模、层次、服务能力、辐射范围等,在建设阶段先给予一定补助,最高不超过200万元。对建成运营的平台,根据平台开展的研发活动、成果转化及其他科技公共服务,按照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方式给予资金补助。
此外,对中科院等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在我市设立研发中心或分中心,视同引进的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按照《福建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引进和建设资助办法(暂行)》,除省级给予每所安排500万元的补助资金外,市、县两级共给予不低于250万元配套补助。
采用本土“数控一代”产品
最高补助500万元
对“数控一代”产品而言,研发投入数额大、周期长,成为诸多企业难以逾越的门槛。
提前介入,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成为《意见》的一大亮点。根据《意见》,列入泉州“数控一代”示范的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符合税法规定条件的研发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未形成无形资产的,允许再按当年研发费用实际发生额的50%,直接抵扣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研发费用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该无形资产成本的150%在税前摊销,除法律另有规定外,摊销年限不得低于10年。受益财政按企业实际加计扣除的所得税额予以同量资金奖励。
借助外脑进行研发,同样可以得到补助。《意见》指出,支持我市企业与国内外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数控技术研发合作、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对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以及纺织鞋业、建材机械、食品业等“数控一代”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系统、装备研发与成果转化项目,按项目总投入的一定比例给予资助,资助金额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此外,对本地企业采用列入泉州“数控一代”示范项目产品的,购买数量为10台(套)以内的,每台(套)按采购发票总价(不含税)的20%予以补贴;购买数量为11—50台(套)的,每台(套)按采购发票总价(不含税)的15%予以补贴,单个企业最高补助不超过300万元。购买数量为51—100台(套)的视同省级技术改造重点项目,除省级对每台(套)按采购发票总价(不含税)的5%予以补助外,市、县两级再给予共5%的补助,单个企业最高补助不超过500万元。
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
最高补助500万元
支持企业开拓市场。鼓励企业研发首台(套)“数控一代”重大技术装备,对经省认定为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数控技术产品,省级对属于国内首台(套)的按不超过销售价格的60%、属于省内首台(套)的按不超过销售价格的30%进行补助,最高补助金额不超过500万元。对在原理、结构、性能等方面有较大创新的首台(套)数控装备,经认定,按其开发费用的30%给予企业一次性补助,最高补助金额不超过100万元。
对租赁公司出租泉州市企业制造的数控装备、工业机器人整机(未享受政府补贴)的,按不高于租赁费的20%给予补贴,最高补助额不超过3万元/台。销售给本地企业的“数控一代”示范项目产品,按不高于销售发票总价(不含税)的10%安排应用推广补助资金,用于生产企业的产品推广应用,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支持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发展。对年营业收入首次超过1亿元、5亿元、10亿元的数控企业,以企业上年度为基数,分别按其“三税”(主要指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地方级新增部分的20%、25%、30%予以奖励。对上年度纳税总额在500万元以上、当年度“三税”比上年增幅达到30%或以上的数控企业,其新增“三税”30%以上部分,按其地方级“三税”新增部分的30%予以奖励。奖励资金主要用于企业研发投入、技术升级。
市财政出资5000万元
撬动十倍创业基金
金融输血“数控一代”。市级财政出资5000万元以上,并吸引民间资本2亿—4亿元,共同发起设立规模达3亿—5亿元的泉州“数控一代”企业创业引导基金,推进泉州“数控一代”企业快速成长。支持“数控一代”企业到资本市场上市或挂牌融资。对首次成功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在全国股份转让系统和海峡股权泉州交易中心交易板挂牌的企业,在享受市政府出台的扶持企业上市和场外市场挂牌奖励政策的基础上,市政府再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20万元的资金奖励。
人才支撑将进一步强化。实施“创新团队+创新项目”引进计划,以“人才+项目”的形式,引进拥有“数控一代”核心技术、产业带动力强的创新项目和创新团队,引进的人才优先推荐列入省、市高端人才引进资助计划,引进的项目优先推荐列入省、市科技创新项目予以资助,并对重大科研项目给予“一事一议”的特别支持。市、县两级财政对引进的“创新团队+创新项目”在小额担保贷款贴息、配套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
支持数控技术研发人才引进和培养,对我市数控领域中具有较强创新能力、业绩突出的科技人才,入选国家、省、市级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的,分别给予一定资金补助。组织开展“数控技术专家团队进企业”活动,建设数控技术培训服务网点,面向企业开展数控技术、数控核心技术研发、数控技术管理人才和数控产品应用等培训,对专家服务及培训经费给予一定资金补助。支持企业与大中专院校联合办班、合作办实训基地,建立各类产业基地培训中心,各级财政通过购买服务、培训项目资助等方式给予扶持。
“扶持政策多层面,注重全方位的引导,营造氛围。”据市经贸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同一企业同一年度奖励、补助资金总额最高可达1000万元。对符合奖励条件的,原则上每季度兑现一批资金。
实施四年行动计划
我市打造国家重要机械装备制造基地今年7月,市政府制定《泉州市加快机械装备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4—2018)》,提出推动机械装备由“泉州制造”向“泉州智造”、“泉州服务”转型,致力打造我国重要的机械装备制造基地,力争2018年全市机械装备产业总产值超2000亿元,对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力争2018年产值超2000亿元市经贸委副主任王洪海介绍,机械装备业行动计划是近年来我市第一次出台专门针对一个产业的扶持措施,目的就是要在重点产业领域率先突破,快速抓出成效。
据介绍,“行动计划”提出以下总体目标:力争到2018年,全市机械装备产业总产值超2000亿元;全市机械装备行业新增国家级技术中心1家、省级技术中心8家、市级技术中心15家;规模以上机械装备制造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2%;基本形成以环泉州湾高端装备集中区为龙头,东部临海海工装备集中区、南部产业装备集中区、北部石化装备集中区为支撑,西部特色装备集中区为腹地,机械装备产业载体的综合配套更加完善,分工明确、布局科学、特色突出、协调统筹的新格局;基本建成以龙头骨干企业为核心、大中小企业紧密配合的分工协作体系,培育年销售收入超30亿元的企业5家,超10亿元的企业20家,超5亿元的企业60家,形成一批“专、精、特”的配套企业。
完善七个产业链条
“围绕加强薄弱环节、补齐发展‘短板’,重点发展一批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行业、产品,完善我市机械装备产业各个链条。”市经贸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重点发展的产业链有通用装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智控设备制造业等七个方面。
加快产业园区载体建设
接下来,我市将加强省级装备制造业重点基地建设。高起点推进南安的滨江基地、成功开发区、雪峰开发区、榕桥铸锻中心等工业园区的改造提升,力促晋江金井园和安内园尽早投入使用。参照省级奖励措施,对荣获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市、县两级分别给予一定资金奖励。
此外,在推进中心市区工业园区功能置换的同时,建设一批机械装备专业园区。加快推进泉州台商投资区高端装备园、泉州开发区官桥园区、洛江区五金机电产业园和河市西片区机械产业园、泉港区普安工业区和通港路工业走廊、石狮市高新区数字五金产业园和惠安县惠东、绿谷、灵山基地等工业园区,以及安溪县茶机具产业基地、永春县轻工机械园等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支持德化县建设机械装备产业园区,尽快启动海工装备园区规划建设。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龙头示范带动作用大,我市将加大机械装备制造产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遴选一批优势明显、发展强劲的龙头企业(产值超2亿元或对相关行业发展有较大影响力的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在政策扶持、要素保障等方面给予倾斜。对年营业收入首次超过10亿元、30亿元的企业,以企业上年度为基数,分别按其地方级 “三税”(主要指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新增部分的20%、25%奖励企业。
同时,加大机械装备产业链高端环节和关键缺失环节招商引资力度,加强机械装备产业协作配套之外,还将推动机械装备企业创新转型,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支持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支持企业营销创新。
抛光机器人封闭式作业
卫浴车间无噪音无粉尘
从事抛光加工五年,中宇建材集团的李海茸越来越轻松。这名熟练工,如今只需操作自动抛光设备电控箱上的四个按钮,一个个水龙头工件就完成抛光程序。引进转盘式机器人自动抛光设备后,去除水龙头工件的毛刺和抛光工件表面的工作变得更加便捷,他也告别了噪音和粉尘的污染。
抛光设备自动化,中宇集团早些年就已经启动,从意大利、德国、日本等国家进口机器,让企业尝到机器取代人的甜头。“除了价格高昂,对我们操作一线来说,后期维护也不方便。”对“洋机器”,中宇建材集团总裁办副主任许文宽觉得有些美中不足。
最近,由近邻的福建瑜鼎机械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5套转盘式机器人自动抛光设备,在中宇的抛光车间“上岗”,让李海茸对抛光设备有了新感觉。“那个夹住水龙头工件的叫终端执行器,就像手一样,经过改进,比进口的旋转角度更大,更适合我们这种卫浴水龙头加工。”在他看来,虽然抛光设备的一些核心部件还要靠进口,但本土厂家可以结合客户个性化需求,对关键零部件进行改良,让设备更显智能化。
与安装在一步之遥的进口设备相比较,记者发现瑜鼎机械有限公司提供的成套设备,厢式结构不仅更美观,还具有更好的隔音、防尘效果。
在厢式结构内,四部带有砂带的磨削接触轮围绕着一台抛光机“站”成半圆形,技术工人隔着玻璃在外面就可以洞察厢内正在进行的加工程序:抛光机的终端器犹如一个有力的大手,从货品厢内取出并夹住水龙头粗件,四台磨削接触轮轮流上阵,从不同角度为粗件抛光,短短两分钟内一件锃亮的水龙头便重新放回货品厢内。期间,抛光机还有一两次自动位置补偿,以补偿抛光轮磨损带来的位置误差。“在磨削加工过程中,机器人可控制砂带机转速,自动调整砂带的张紧力,自动选择可用接触轮,这种多接触轮的独特设计既增加了可用磨削接触轮的个数,同时降低了砂带机的制造成本。”李海茸向记者详细讲解抛光机操作过程和流程优化:每批货加工前,通过操作电脑输入编程,设置各种参数之后,一个人可以同时看好几台机器,大大提高抛光精度,节省了人力成本。
取送料机器人走马上任
餐具公司效率提三成
“最后一台调试完成,可以投入使用。”经过几轮性能优化,林惠勇与几名技术人员把5套密胺餐具取料机器人全部搞定。
这是晋江力达妙手机器人首次在美加美餐具股份有限公司“走马上任”。
作为力达公司派出的项目调试负责人,林惠勇对取料机器人初次“上岗”的表现,可谓最有“发言权”。他告诉记者,跟人工取料相比,机器人加料更准确,不会造成浪费,也更加环保,效率至少提高30%。
据了解,原来餐具生产主要依靠人工进行称量、放料、放彩纸、取料等流程,除了工作时间三班倒之外,工人还要一直站在设备边上。这个特殊岗位,不仅温度高,操作难度也大,危险系数较大,愿意上岗的工人并不多。而一台与餐具机配套的取送料机器人,只需20秒,便可以完成取放料动作。以往餐具生产设备运作的时候,需要1名员工配合取送料,而这类设备都是24小时运作,实行“三班倒”的话,就需要3名员工,如今机器人完全可以取代那3名员工,帮助企业节省了人工成本。美加美公司相关人士算了一笔账:3个人工,每人每月按4000元算,那么3个人每月就是12000元,一台取料机器人也就十来万元,一年就可以收回成本。
说起刚刚投入使用的取料机器人,力达妙手机器人公司相关负责人高强显得颇为自信,他告诉记者,经过密胺餐具规模公司的试用和不断调试,机器人12小时的工作效率达到450模,不仅速度提升了,产品合格率也大大提升了。
智能化鞋面横机一次编织成型
生产效率是人工的5倍
采用传统的鞋面生产工艺作业,人均每小时生产3双鞋面,而一体鞋面机平均每小时的产量为15双,这就是飞艺织造公司刚刚买进的野马牌3D智能化针织鞋面横机的“威力”。
这款由南安市南星工业机械有限公司投入批量生产的“数控一代”产品,颠覆传统鞋面生产工艺,抛弃了传统鞋面工艺的大量裁剪缝合工序,鞋面一次整体编织成型,同时可节约大量边角废料和劳动力。
安上四锭不同颜色的纱线,开启机器,“哒哒哒”,不一会儿,一张张成型的彩色鞋面就源源不断地“吐”出来,昨日记者亲眼目睹了野马牌3D智能化针织鞋面横机的“魔力”。现场技术人员拿起一组鞋面,捏一捏,告诉记者:“你瞧,很轻便、透气、舒适,可以根据要求个性定做,迎合目前时尚新颖的消费潮流。”据南星公司相关负责人张明介绍,经过为时一年的研发,野马牌鞋面横机已完成定型并交付客户使用,公司摸索出一套完整成熟的鞋面打版、编织、后整工艺,可为客户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据介绍,这台新设备实现多项技术创新,比如,成型设定支持鞋面特性工艺,直观、快速地生成制版系统鞋面花样;花样解译自动优化,可以自动分析机器参数,对花样编织优化处理,缩短编织时间;通过拥有专利技术的升降式沉降片控制,能够根据编织需要,精准控制沉降片工作的力度,良好辅助脱圈;而快速回转技术的应用,轻便的6英寸机头配合快速回转功能,可以使效率提高10%以上。
“用户使用我们的专用打版软件设计鞋面花型,机器根据花型程序自动完成鞋面编织,自动化程度高,一人可同时操作10台机器。”张明说,已经与泉州飞艺织造公司签订100台订单,预计今后可完成年产400台以上的生产规模。这款设备价格仅为同类进口机器的三分之一,而跟国内同类型机器相比,野马机具有运转速度快、功能丰富、编织稳定的特点。
机器人挑战恶劣工作环境
汽配产品精确度更高
“你看她的右手小手指头短了一截,就是此前不小心被机器压坏了。”陪同记者参观鲤东汽配公司车间的经理吴丽梅,指着一位正在忙碌的女工说,汽配制造企业的冲压环节,工人要眼疾手快,否则一不留神手就会被机器夹进去。
不过,随着机器人投入使用,这种担心已经成为多余。在鲤东汽配公司精密汽车配件生产车间里,由12台冲压线机器人、2台焊接线机器人、2台喷漆线机器人组成的工业流水生产线已经适应生产流程。工作人员只需按动几个开关,三条机器人生产线便能机械化转动,精确作业,大大提高企业生产的安全性和生产效率,有效节省人力成本。
现场一名男性工作人员笑嘻嘻地说,原来一个工人上班八个小时,只能冲压500个部件,用机器人,可以冲压1200个,人还轻松多了。
以机器人取代人,好处不仅仅是效率提高了,还解决脏活累活难题。就拿焊接环节来比较,焊接的工作交给机器人,两台机械手臂流畅地对配件进行点焊作业。“在室内焊接不仅有辐射,还有焊雾粉尘污染,长时间工作对人体损害不小。”吴丽梅从产品筐里随手拿起一个部件说,采用机器人后,不仅效率大大提高,而且焊接质量都达到一样的标准,不会出现人工误差。特别是以往焊接大型配件时,需要几个工人连续工作,劳动强度太大。“在生产车间的喷漆生产区域,甚至可以实现无人化自动操作。”吴丽梅介绍,工人不用直接跟油漆打交道,因为高危环境和高强度工作,机器人都能胜任。
在鲤东汽配公司董事长蔡荣泰看来,生产环节大规模上马机器人是大势所趋,也是机遇所在。据了解,这家专门从事变速箱等汽车精密配件生产的企业,已经成为华晨宝马、上海大众、江铃等知名汽车制造企业的供应商,面对客户越来越严格的产品精度要求,蔡荣泰也意识到机器取代人势在必行。“客户对我们的生产环境要求越来越高,而机器人的精确度是人工无法比拟的。”蔡荣泰直言,市政府出台政策大力推广“数控一代”产品应用,在降低企业使用本土生产的“数控一代”产品成本压力的同时,又拓展了“数控一代”制造企业的市场空间,或将引发一波机器取代人的浪潮。
引进自动化柔性制鞋生产线
人机PK大赛机器完胜
一边是人工放料、涂刷,然后放一旁晾乾,一边是电脑自动一条龙完成投料、喷涂、烘乾,昨日记者在特步公司位于泉州开发区的制鞋车间内,目睹熟练女工传统手工印线与数控一代自动印线机之间的一场PK。
成本
机器节省三分之一油墨
“自动印线机完成一双面网,需要的油墨比人工操作可以节省三分之一。”现场技术人员介绍,综合来看,人工印线过程中,制作网版需要木材,需要前期网沙人员,定期清洗网版还将造成水资源污染;而引进自动印线机,不需要木材,不需要清洗网版,以机器替代人,工作效率提升,机器感应侦测,精密度提升,机器取代人将给制鞋业带来革命性变化。
这场“人机对决”,源自特步开发、引进了“数控一代”自动化柔性制鞋生产线项目。特步集团公共关系部经理黄旭钊告诉记者,该项目主要是与本地机械装备制造企业黑金刚自动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对接,购置该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市行业内首台(套)柔性制鞋生产线自动化智能标记印线机。
据介绍,特步启动该项目已有半年多,技术人员曾用一款舌面网(小面积)印线进行人工印线与机器印线对比测试,在完成100380双舌面网印线任务过程中,一个工人操作2台自动印线机,完成一双面网只需3.9秒,所耗费的油墨费、人工费、电费三项总计2291元。而一名熟练女工完成一双面网需要6.5秒,虽然所耗电费以零计算,但是所耗费的油墨费和人工费用却高达2744元。
效率
机器比人工高出40%
“印线机日产量高出手工印线产量每天3675双,效率高出40%,印线机费用低于手工印线费用453元,费用低20%,自动印线机更省钱、省力。”测试负责人说,如果设备在功能和性能方面再加以改善、提升,大面积取代人工操作势在必行。
“截至目前,公司已引进20台自动印线机和一台自动喷胶机。”黄旭钊介绍,将全面启动自动印线机在小面积材片上印刷,预计经过三个月的试产以后,能够满足特步公司制造事业部一厂的印线需求,工艺技术稳定以及可满足规范化生产后,全面复制到特步集团制造事业部其他各制鞋工厂。
□本版文图(除署名外):
记者 邱和军
通迅员 曾健 黄薇薇 郑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