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移风易俗要以“教育”为抓手
记者近日在各地调研采访时了解到,不少农村地区还存在一些陋习,比如请客送礼,人情攀比,负担沉重;法德缺失,胡搅蛮缠,少数群众法律意识淡薄,遇到问题不依靠法律途径解决。特别是在脱贫攻坚中,少数群众不把心思用在自力更生、谋求发展上,以争当贫困户为荣等等。(光明日报)
攀比恶俗猛于虎。过去,逢年过节佃户贫农要躲着“杨白劳”;现如今,不少农村人却躲不了节节攀升的“礼金”。酒桌上的菜品越来越奢华,“礼金”也越来越重。奢办酒席的歪风邪气,不仅增添了农民的负担,还腐蚀了质朴的民风。
遏制农村攀比陋习非一日之功,关键在于抓好“学生教育”,让孩子从思想上彻底挣脱繁重的“人情枷锁”。帮助孩子及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阻断攀比之风滋生蔓延的后路。
教师有担当,学生有希望。学校在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之余,应该着力辅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教会学生厘清恶俗陋习的危害。然而,现如今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教育学生,而在于教育老师。一些教师自身态度不端,“三观”不正,对学生缺乏责任心与使命感。教育学生重言传,更重身教。想要让学生自觉抵制恶风陋习,教师必须先摆正自己态度,用实际行动给学生上生动的一课。
学生为“媒”,乡风易改。在广大农村,“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民众仍不在少数。小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攀比心理作怪,成为农村奢办人情喜事陋习的始作俑者。显然,恶俗的攀比之风已经让不少农民苦不堪言,骑虎难下。所幸,一些地方及时认识到奢办陋习的危害,大力开展移风易俗,并卓有成效。每一位学生在家庭中的地位都举足轻重,具有独特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因此,教育好学生,等同于间接教育好家长,教育好邻里群众。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劳民伤财的恶俗陋习理应被革除,这不仅是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必要条件,更是铸就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常态化抓好“学生教育”, 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浦城县委文明办 吴利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