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教授谈反腐:以廉洁意识挤压腐败行为
“社会廉洁清正观念和整体氛围的培育,是决定一个社会是否可以成为一个廉洁社会的最根本因素。”近日,在一场题为“中国国情、社会廉洁与青年责任”的主题讲座上,就如何培养清正廉洁观念、提升青年品格素质,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中国研究会常任理事张润枝给出了自己的分析和深度解读。张润枝还特别指出,青年作为构建廉洁社会的重要一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中国研究会常任理事张润枝。 中国青年网记者 周小璐 摄
注重形成廉洁意识 培养社会廉洁氛围
张润枝分析认为,廉洁社会代表着一个社会长期形成的价值观念,包括精神层次、制度层次、文化层次、实践层次四方面的内容。其中,最根本的是精神层次。
“一个人的社会行为是通过观察周围人的行为习得的。在一个廉洁社会里,大家都会往廉洁的方向走。如果身处腐败社会,公众就可能会笑贫不笑贪,激发人的腐败欲望和动机。”张润枝指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过廉洁意识对腐败行为进行挤压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榜样示范、行为学习等方式,一旦形成廉洁意识,可以在全社会形成更好的廉政氛围。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曾指出,要强化“不敢腐”的氛围,逐步实现“不能腐”、“不想腐”,要以优良党风带动社风民风,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不想腐不能腐’,更多的是来自于精神层次的价值观念,这是一个文化、教化的过程。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强调名誉文化,讲究人要知耻,告诉人们要有敬畏之心,这都可以帮助人们形成一种廉洁品格。”张润枝提出,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培育廉洁之风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她还介绍,在中国传统社会,价值主体有三个:国家、家庭和个人。在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人的家国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家庭的地位大大降低,国家认同更为理性化和利益化。“但是家和国的价值主体地位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和文化基因,将长期存在于国人心中,并随时可能被呼唤出来。”
新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正是这种“呼唤”的成果,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一脉相承。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分别从提升道德境界、坚持用权为民等角度强调了为政清廉的重要性,对全党全民的作风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指向。
制度制约和舆论引导是治贪两翼
张润枝介绍,一个权力系统的运行由三要素组成:成本、收益和风险。成本要素是指贪腐者原本的薪金报酬、社会影响等;收益要素是指贪腐者通过贪腐获得的,包括物质、社会地位或者服务等方面的收益;风险要素指贪腐者被发现和惩治的几率有多大。
她以新加坡为例,据称,新加坡官员退休后如果没有发现贪腐行为的话,后续养老相当完备。但一旦被发现,不仅面临牢狱之灾、身败名裂,养老面临难题,连亲戚朋友也会面临巨大的舆论压力而不可安稳度日。
新加坡原发展部部长郑章远,就是在任期间出现贪腐行为,被揭发后为了避免公开调查所带来的羞辱而自杀身亡,其妻女也因无脸见江东父老而远走他乡。对此,新加坡首任总理李光耀曾说:“我们已经建立起舆论的氛围:人们把担任公职贪污受贿的人看成社会公敌。郑章远宁可结束生命,也不愿面对耻辱,遭到社会的唾弃。他们太没面子了。”
“因此,中国能不能形成一个反对贪污、对贪污零容忍的状态,这个很重要。”张润枝说,“价值观和文化引领带来舆论的导引,在这方面,青年人的作用非常明显。青年代表着未来的状态。青年人必须强化制度观念、规则意识,还要加强自身修养。特别是,青年人要摒弃特权观念,另外要有信念,相信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向。”张润枝最后表示。(记者 周小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