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职教不能指望“兴奋剂”
20.11.2014 10:23
本文来源: 教育厅
以青海省理科前5名的成绩考上北大的周浩,3年前从北大退学,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学习数控技术专业。周浩的个人经历,成为近日热门的教育新闻。
周浩的例子只是个案,并不能说明当前职业教育的弱势地位已经改变。因为这样的例子太少,所以才成了热门新闻。在大部分人看来,职业技术学校都是学习不行的人才会去上,周浩这样的“学霸”选择技校可惜了。
人天生的禀赋兴趣不同,成才的道路也应有不同。但现实中,我们似乎只有学历教育一条路,读高中上大学,考上名校热门专业,才算是成功。这样的成功标准,对那些动手能力强的实际操作型人才,不公平。
即便不少职校生的收入已经超过了名校生,也很难改变人们对名校的追逐。因为整个教育评价体系就是按照学历教育标准设定的。
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采用更多元的评价和选拔标准,给学生按照兴趣禀赋选择的机会。对此,学者郑也夫提出,应该学习职业教育发达的德国,在学生小学毕业十来岁的时候,就开始选择继续接受学历教育还是学习职业技能。有些人觉得会太早,有些孩子的兴趣和能力还未定型。郑也夫指出,任何筛选标准都会有例外,即便有个别的“错配”,也未见得是坏事,或许可以起到“鲶鱼”的作用。更何况,成熟的教育体系,可提供在不同类型的学校之间转换的机会。
当然,要实现这种理想的状态,需要很多前提。除了家长和社会观念的改变,还要有丰富多样的学校结构,成熟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但现在职业院校的弱势地位仍未改变,基本上是低端劳动力的短期训练所,从课堂到车间的联系还没有建立,更不要说在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之间自由转换。我们的社会还不能给接受职业教育的孩子,提供平等的地位和体面的收入。这些,都是我们的教育改革需要改变和加强之处。
本文来源: 教育厅
20.11.2014 10:23
我校辩论队在第二十二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赛中获佳绩
近日,第二十二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赛在福州举行。福建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