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晚报》2015.12.18:丰州访古 拜谒“李世民”
丰州访古 拜谒“李世民”
南安丰州桃源村有远近闻名的桃源宫,内祀唐太宗及开唐四名臣,该宫与傅氏开闽始祖傅实公有极大渊源,宫内还有难得一见的陀罗尼经幢;南邑城隍庙始建于北宋,内存多方明代石碑,衍生而出的城隍文化深受瞩目
桃源宫顶厅供奉着唐太宗李世民及开唐四功臣的塑像
城隍庙内有不少木雕神像,栩栩如生。
傅实在唐代也曾扩建过丰州石亭寺
桃源宫的陀罗尼经幢建于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
南邑城隍庙大堂上,城隍爷端坐于中,神态威严。左右侍立着文武判官以及千里眼、顺风耳。
核心提示
丰州自三国东吴永安三年(公元260年)作为闽南首置的东安县治起,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该地物阜人丰,历史遗存较多,如九日山、桃源宫、南邑城隍庙、石亭寺等,都有着厚重而神秘的文化底蕴,也为古城文脉的传承,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历史源头。今天,就让记者带您一道,穿越千年时光,去丰州探幽访古一番。
□本报记者 吴拏云 陈起拓
通讯员 黄海波 刘力东 文/图
桃源福地庙宇巍峨
从小听说过关于李世民的各类传说故事,印象中,这是一位英姿勃发、聪睿过人的天之骄子,围绕着他的还有一帮愿意替他打天下的谋臣猛将。遥遥一想,心羡神往。如果你也有过这种想法的话,那么去南安桃源村的“桃源宫”一探,必定不会失望。
泉州市直党工委派驻丰州驻村干部张彩云带领记者来到位于丰州镇桃源村内的桃源宫,据说,此地古称神仙坊、周井堡,是个福地。桃源宫坐西南、面东北,面阔、进深各三间,庙貌巍峨。宫庙的大门匾额上,书写着“桃源古地”四个大字。村里人说,远在西晋元康六年(296年),此地就建有佛祖庙,香火鼎盛。
桃源村老年协会会长傅炳煌告诉记者,现在能查到的桃源宫最早叫法是“三会宫”,宫址位于三境的交汇处,隔壁有长寿宫,北与万安宫相接,故得此名。大门柱联“宫筑近郊盟三会,境邻长寿接万安”,说的正是当初的地理位置。后来又名“太尉公宫”“唐王宫”,实与唐代辅国良臣周徐太尉以及唐太宗李世民有关。名称的层叠更替,正是桃源宫历史悠远的一个佐证,而个中由来更值得细细研索。
“唐室一人”彰显气度
一进桃源宫,立于下厅,抬头便见清光绪丙午年(1906年)南安知县谭子俊所立的“惠此南国”横匾,这四个字最早见于《诗经·大雅·荡之什》中,后世常用于家庙宗祠之中,歌颂名宦名将功绩所用。在宫庙之中见到,不免让记者有些诧异,不过转念一想,此宫奉祀着唐太宗及开唐功臣,便也释然。桃源宫为三教并祀之地,在顶厅,正中木龛供奉着唐太宗李世民的塑像,近前察看,果然面如冠玉、目若朗星,身上衮冕金饰,澄黄龙袍,外罩披风,英气凛人。在李世民塑像前,还有四尊塑像——左侧为魏征、程咬金,右侧为徐茂功、秦叔宝,乃是开唐的四大功臣。这些塑像个个栩栩如生,令人油然而生敬意。主殿正中横梁上悬有一黑底金字匾额,上书“唐室一人”。有唐一代经历了20多位皇帝,说到“唐室一人”,恐怕连唐高祖李渊也不敢和唐太宗李世民争这名头吧,倒也实至名归。唐太宗统治下的“贞观之治”,更是为盛唐奠定了基础,所以说到贡献,唐室也须首推唐太宗。
桃源宫除了祀奉唐太宗及开唐四名臣外,顶厅左殿还供奉观音,右殿供奉田都元帅,下厅左殿供奉文武尊王,右殿供奉周徐太尉(亦称境主公)。
陀罗尼经幢雕工精湛
在桃源宫内还有一物不得不提,那就是位于天井正中央位置的陀罗尼经幢(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了。
“幢”意指旌幡,原本是我国古代作仪仗用的以羽毛为饰的一种旗帜。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佛教徒在长筒圆形绸伞上写经叫“经幢”,为了便于长久保存,又将经文刻于石柱上叫“石幢”,后来也被世人统称为“经幢”。据《佛教大辞汇》所述,“陀罗尼”是梵语,译为能持,大致是“持善不失,持恶不生”的意思。桃源宫的陀罗尼经幢建于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据记载,天圣年间南安丰州有一位姓葛的富人去世,按照当地的风俗,其妻陈二十二娘就在桃源宫内为其竖立陀罗尼经幢,替亡夫祈求冥福。所以,这座经幢实际上是为超度亡者而建的。
桃源宫陀罗尼经幢分为幢座、幢身、幢顶三部分,外形为八面体,使用花岗岩石构筑,造型美观,雕刻精湛,是福建宋代石经幢最经典作品之一。福建工程学院副教授孙群曾在其论文中介绍称,桃源宫经幢通高7米,八角七层,雕刻有陀罗尼经以及佛、菩萨、护法神、天神、力士、飞天、迦陵频伽、龙、海浪、莲瓣等造像与图案,整体造型高大美观,气势非凡,极具宋代建筑风格。孙群还表示,桃源宫陀罗尼经幢作为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反映了宋代时期闽南地区的人文状况,是研究泉州建筑、雕刻、宗教、书法以及地方史的珍贵文物。
傅实入闽兴建唐王宫
唐朝定都在长安,与南安丰州隔着千山万水,那为何桃源村内会出现祀奉唐太宗的宫庙呢?“这与傅氏开闽始祖傅实有关。”《南安傅氏族谱》常务副主编傅荣火告诉记者,傅实成长于唐晚期藩镇割据愈演愈烈时期,对民间疾苦有较深刻的了解。唐僖宗年间,傅实被授威武军节度招讨使一职,奉敕入闽,临行前,唐僖宗在殿前御赐其唐太宗画像一幅,以示荣宠,而慰远行。傅实率部来到泉州后,择居周井堡。为表示效忠朝廷,于唐光启年间(885—888年),在周井堡兴建唐王宫(即桃源宫),并由妙应禅师主持工程,再将唐僖宗所赐的李世民像供奉于内,每日按仪朝拜,从未间断。据说,桃源宫之前两侧原本还各竖有一方下马碑,镌刻“军民人等到此下马”8个大字,可惜今两碑已湮没无闻。除了兴建唐王宫外,傅实在光启年间还对丰州莲花峰顶(后称石亭寺)进行过扩建。
傅荣火在查阅大量文献后认为,傅实入闽后有三大功绩:一是平定地方叛乱;二是招收流亡之人,实行屯田;三是登记人口与土地。傅实统率之军,成为唐廷在东南沿海所倚仗之师,故朝廷屡为傅实加官晋爵。乾宁三年(896年),唐室赐傅实银印青绶,封为“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尚书左仆射食邑千户”,这也是如今丰州傅氏堂号“银青衍派”的来历。
南邑城隍庙规模宏大
城隍庙是中国很特殊的一种建筑物,在古代甚至是京、州、府、县建制的配套设施。城隍庙起源于人们对城墙和城壕的自然崇拜,后来对自然神的崇拜逐渐演变为对人鬼的崇拜,在古人眼里,城隍庙是城隍爷居住、办公的地方,人们把城隍爷视为神鬼世界中的城主(县官),认为一座城须有一位城隍爷,才能厘清冥界事务,安抚幽魂。古丰州曾是郡治所在地,所以如今在丰州镇丰州村内,依然保存着一座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的南邑城隍庙。该城隍庙建筑规制与古之县署相似,由仪门、公廨、大堂、后堂组成,为四进结构,规模宏大。
据南邑城隍庙管委会王建南先生介绍,宋代南邑城隍庙是在原唐建的东岳行宫故址上重建而成的,“唐代武荣洲共有2座城隍庙,一座在今长汀县内,称为北城隍;而丰州村的东岳行宫,称为南城隍。南城隍的规模要远大于北城隍。”
南邑城隍庙的仪门一入,一副楹联便映入眼帘——“到此地回头缓了,入是非把念省些”,据说此联是提醒世人,若在世上为非作歹,那么进了这个门一切都来不及了。来到南邑城隍庙的大堂(亦称公堂),只见城隍爷端坐于殿中间,神态威严。左右侍立着文武判官以及千里眼、顺风耳。顶上悬挂着“感应”的金字匾额。殿中建筑构成“同”字形,在回廊中还有木雕和泥塑的大小神像200多尊。大堂和后堂由东西厅和护厝环护,在上述主轴建筑西侧,还有“三清坛”“星君堂”“功德堂”等附属建筑。
王建南称,城隍庙也分级别的,在南邑城隍庙中设有千里眼、顺风耳,就代表这座城隍庙的规格属于较高层次。“据老一辈人说,自宋建庙以来,古代丰州历任新官到任,都遵照祀典择日入城隍庙参拜,巡视庙宇的。”
1998年,南邑城隍庙重建,在动工过程中清理出了五方珍贵的明代石碑记,其中有明弘治七年(1494年)、明嘉靖五年(1526年)的重建碑记两方;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明隆庆四年(1570年)、明天启三年(1623年)的重修碑记三方。如今这五方石碑记嵌在庙里东、西两厢的壁上,它们都具有非凡的文史研究价值。
自宋代以后,各地城隍爷便纷纷被人格化了,很多殉国而死的忠烈被地方封为城隍爷,有的城市则是把名人名流推为城隍爷。如苏州的城隍爷是春申君,杭州的城隍爷是文天祥,郑州的城隍爷是纪信等。不过,丰州南邑城隍庙却没有将城隍爷具体拟人化,他依然有着一副神秘的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