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穿石拔穷根——科学扶贫精准扶贫的福鼎实践

21.07.2015  15:37

   宁德网消息(记者 王志凌 苏晶晶 通讯员 蔡雪玲) 7月15日,“中国扶贫第一村”福鼎赤溪村里笑语欢声。这一天,起于霞浦牙城斗门、终于该村的杨赤旅游公路全线建成通车!

  这条旅游通道的开通,串联起霞浦杨家溪和福鼎九鲤溪、太姥山三大景区,为致力发展旅游产业的赤溪村开启了一条“扶贫开发路、山海结合路、创业致富路”,发展如虎添翼。

  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科学扶贫、精准扶贫,这是福鼎市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中始终坚持的原则。

  福鼎是全国扶贫开发的发源地。1984年《人民日报》头版刊发读者来信反映当时福鼎赤溪下山溪畲族自然村的贫困状况,引起党中央的高度关注,全国性的扶贫攻坚工作由此拉开序幕。30多年来,福鼎全市干部群众秉承“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弱鸟先飞”的进取意识,不断探索、实践、创新,从“输血”帮扶到“换血”搬迁到“造血”开发,历经三个“十年”矢志不移推进扶贫开发,走出了一条思想扶贫、产业扶贫、政策扶贫、社会扶贫、党建扶贫“五位一体”的扶贫开发建小康新路子。

  扶贫先扶志。在推进扶贫开发中,福鼎以思想扶贫为前提,政府不“大包大揽”,既送有形物质,更注重精神扶贫。结合“三下乡”、“四下基层”,组织工作队送政策送信息送培训,着力破除群众“穷自在”、“等靠要”等思想禁锢,培育其自主脱贫志气。围绕破解“农民有脱贫致富决心,却缺知识、技术”的苦衷,福鼎一手重长远,坚持办好农村基础教育,培养脱贫致富新生代,另一手抓眼前,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力求每个贫困家庭至少1名劳动力接受培训,掌握一“技”好增收。同时搭建各类创业就业平台,在企业用工对接、劳务输出、农产品销售等方面提供服务,帮扶群众脱贫致富。

  产业扶贫为核心。福鼎立足对接浙南、长三角区位优势及生态旅游、海岛岸线等战略资源,坚持“工业立市”、“旅游兴市”、“海洋强市”,强化项目承接带动、招商选资,推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找准三次产业融合突破口,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总量质量。同时坚持产业精准扶贫到村,指导各村依托山海资源优势,选准“资源租赁型、物业经营型、股份合作型、创办实体型”等村财增收路子,2014年34个村摘掉了“空壳村”帽子。

  政策扶贫为重点。福鼎坚持将“输血”帮困、造福工程搬迁、整村推进等扶贫开发政策与财政金融政策相结合,持续加大重点区域项目、资投入,推动“老、少、边岛”加快发展。每年落实每个民族乡帮扶资金不少于500万元、28个民族村每村不少于5万元,2012年以来省市县三级共投入2个畲族乡帮扶资金达5000万元;率先建立实施全省首个县级生态补偿资金和生态补助资金,对重点流域上游5个山区乡镇(街道)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乡镇财力进行补偿补助,累计筹集生态补偿资金1923万元;连续实施4轮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全市建成造福工程新村100多个, 300多个边远偏僻自然村搬迁安置,挪穷窝创新业,涌现出了赤溪村、柏洋村等一批美丽乡村。

  社会扶贫为保障。福鼎坚持“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动员和组织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各界人士支持贫困地区开发建设。通过社会保障提标扩面,建立城乡贫困户因灾致贫救助、贫困户子女就学帮扶、贫困户大病救助等差别化保障制度;100家农业龙头企业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联结农户7.65万户,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1万多名,每年实现工资性收入1.2亿元;引导120家工贸企业与76个村扶贫挂钩、每家企业与3至5户以上贫困户结对帮扶,开展“村企共建、强企扶户”活动;持续推进“阳光助学”、“助孤工程”、“医疗互助”、社会捐赠等慈善公益活动,凝聚扶贫开发合力。

  党建扶贫为关键。福鼎加强农村发展型、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打造了30个能看、能学、能赶的党建扶贫示范点、产业发展示范村;实施“村干部大学学历培养计划”和“三向培养”工程,将经济能人、种养大户、科技致富带头人等能人选入村“两委”,先后选派200名机关干部、94名大学生“村官”到相对贫困、软弱涣散村驻村任职,培养起一支6300多人的乡土人才队伍,为扶贫开发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今年以来,福鼎持续发力,从政策落实、党建与思想引领、产业与社会扶贫等方面,建立健全“市统筹抓总、部门和乡镇落实、工作到村、联动帮扶到户”的推进科学扶贫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并依据建档立卡贫困户“五因五缺”分类法,绘制科学扶贫精准扶贫“六到户”路线图,完善“已脱贫群体”巩固提高帮扶机制、“发展缓慢群体”综合保障帮扶机制、“发展缺动力群体”思想动员帮扶机制,精准发力、科学帮扶。随着福鼎各项精准扶贫政策措施的落实,“一户一户摘下贫困帽,一家一家实现致富梦”将不再是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