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道我校:谋划转型发展  激发高校活力

02.07.2014  18:38

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激发高校办学活力
——我省本科高校谋划转型发展

福建日报    2014年7月2日

福建工程学院学生参加2013年海峡两岸建筑艺术节暨24小时建造大赛

武夷学院校企合作协议签订仪式

三明市政府委托三明学院营运的电子商务大厦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6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召开,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召开的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召开前,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教育部等6部门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实际上,2013年初,国内已经启动部分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去年6月,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黄淮学院等35所高校建立“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我省高校踊跃参与转型试点,福建工程学院是“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第一批成员单位,武夷学院、三明学院等也提出了转型发展的办学规划。

        教育部明确把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作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战略突破口,列入2014年工作重点。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点任务,转型发展已有“驻马店共识”,关键是如何探索和实践?今天,本版推出深度报道,共同关注这一重大改革。

        转型高校才有出路

        经过连续4年的调查、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开展的“中国大学生就业、生活及价值观追踪调查”成果今年1月在京发布。数据显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1.9%,而普通本科毕业生同期就业率仅为77.7%。眼下,又是一年毕业季,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727万,比去年增加28万,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而今年春节过后,全国多省份企业再次遭遇用工荒。这种“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所需人才严重匮乏”冰火两重天的反差,拷问着高等教育的办学成效。

        目前,高等教育结构中高水平大学和高职院校定位比较清晰,地方本科高校定位模糊。譬如,我省1999年后新建的此类本科高校就有13所、另外还有9所独立学院,这批院校中部分学校专业设置“大而全”的现象比较突出,教学内容脱离实际需要,就业率偏低,社会诟病多。如何在新形势下通过转型发展建设成具有鲜明服务产业、服务企业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是经济发展之需、学生成长之需,也是学校发展的使命。

        福建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吴仁华:地方高校的办学初衷是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坚持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行业、服务企业,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办学指向。与区域经济社会共生发展,向行业企业提供他们需要的人才,这样才能体现我们的办学成效和价值。

        武夷学院院长李宝银:升本之后,地方高校处于与老本科院校竞争学术,与专科层次的职业技术学院竞争技术的尴尬困境,高等教育走到了面临战略性结构调整的时代关口。只有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地方本科高校才有出路。

        三明学院院长刘 健:转型发展是国家战略需要和学校自觉选择,是加快教育综合改革、建设现代教育体系的迫切要求。从学校层面来说,转型发展是克服高等教育同质化、办出特色和水平的内在需求。

        转型路该怎么走

        转型发展,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路该怎么走?这需要严密的顶层设计和精准的操作。

        李宝银:只有做好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科专业建设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学校管理机制定位等整体设计,奠定转型的基础,才有转型的可能。这其中,又以学科专业建设最为关键。要按照“专业群对接产业链,特色学科对接区域优势”的思路,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刘健: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要转,相应的师资队伍的结构和素质要求也要转。学院希望能够打造一支既有学术领军人物、又有企业工作背景的工程师的“双师”队伍。

        福建工程学院院长蒋新华:最为重要的是人才培养机制要转变。我希望我的学生下得了一线,画得了图纸,懂得管理经营,更具有创造力和无限的发展潜力。校企合作、实践教学,这些都是高职院校经过实践证明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可以借鉴引用。让学校真正立足地方、回归行业,真正成为区域发展、产业振兴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支撑力量;让学生回归职场,就业有能力,更加符合社会需要;让行业企业真正从学校转型发展中受益,真正实现校企双转、合作共赢。

        转型高校在行动

        福建工程学院:作为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的首批理事单位之一,福建工程学院自2002年升本以来,坚持“以工为主、区域性、教学型、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传承“大土木、大机电”学科优势,瞄准地方经济建设需求,构建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专业集群。工程造价、工程管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等是省内高校率先开办的本科专业。学院现有工学类专业32个,占65.31%;工科在校本科生近17300人,占70.79%,是省内工科专业比例和工科在校生比例最高的本科院校。学校生源质量逐年提高,不仅今年16个工学专业列入本科一批招生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也稳居福建高校前列,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六年超过96%,初次签约率超过70%。

        依托省级重点学科,福建工程学院建设了“福建省汽车电子与电驱动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省高校材料制备及成型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省高校闽台合作土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5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与GE公司、西门子公司、中国移动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建立了一批先进的实验室。

        武夷学院:“经过5年建设,使学校成为全国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示范院校,成为福建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领航者。”这是武夷学院在转型发展试点方案中提出的五年建设目标。

        学校为此制定了整体建设任务和分年度实施计划,在推进校地企合作办学机制建设方面,学校将构建开放式、多元化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比如,与福建圣农集团共办圣农生态食品学院,与南平太阳电缆股份公司合作共建太阳学院;同时积极筹建武夷山旅游管理学院、大红袍茶学院等二级学院。武夷学院还提出了多元化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着力建设既能讲理论,又能指导实训,还能与企业共同进行技术研发的“三能型”师资队伍。为此,从今年起,武夷学院每年选派50名教师深入企业学习和挂职锻炼,明年还将选派5-10名教师到台湾、国外的应用技术大学学习。除了培养自己的教师,学院还将积极引进外援。具有企业工作经验、实践能力强的中高层人才,企事业单位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都是学校瞄准的引进对象,构建专兼职相结合的讲师队伍及创业指导教师队伍。

        三明学院:根据《三明学院2013-2015年学科专业调整计划》,三明学院将把工科、管理学科、应用文理科比例调整到85%以上,形成服务海西(三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电子信息业、文化创意产业、城市建设与环境产业和基础教育等建设发展的专业群。

        2010年起,三明学院先后与10所台湾科技类大学联合办学,不断深化闽台高校合作。学校还成立了“两岸应用型教材编写联盟”,试行两岸合编专业课教材,目前已完成首批9本合编教材工作,完成7批次453名师生赴台交流学习任务。

        三明是老工业基地,为了更好地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经三明学院主动请缨,在三明市委、市政府发文的推进下,三明学院和12个县(市、区)建立校县合作,成为一个首创,截至目前,全校共开展校地校企合作项目94个。同时,受三明市政府委托营运三明市电子商务大厦,并将其打造成电子商务服务、培训示范、研发和创新创业为一体的平台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基地。

      新闻链接: http://fjrb.fjsen.com/fjrb/html/2014-07/02/content_749827.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