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护航”让新闻发言人敢说愿说会说

11.04.2016  19:33

  近日,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与全国新闻发言人培训班学员座谈时指出,新闻发布是现场直播、即席发言,很难保证发言人的每一句话都完美无缺,有时说错一两句话在所难免。我们经常讲改革要有容错机制,新闻发布工作也需要容错机制。要给新闻发言人创造宽松的环境,使他们敢于说话、愿意说话。只要大原则不错,多说几句、少说几句没关系,就是说错几句天也塌不下来,及时纠正就可以了。各级领导干部要有这样的肚量,媒体要给予更多的理解宽容。(4月11日中国文明网)

  新闻发布对于政府的信息公开、透明至关重要,而新闻发言人就是新闻发布的主要窗口之一。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网络时代,有的新闻发言人出现口误后,被媒体捕捉到后放大,导致一些新闻发言人的压力很大。于是,新闻发言人“三缄其口”或者“不会说话”的现象在各地普遍存在,这无疑会影响政务的公开与推进。笔者以为,破除“不说无责,说错追责”的尴尬,让新闻发言人“敢说”、“会说”,需要相应的容错纠错机制“护航”。

  “容错”是一种气度,也是对新闻发言人最大的支持。作为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的专业人士,在种种危机面前,人们常常将关注目光集中在新闻发言人个人身上,却忽视了背后的制度问题。如果没有相应的包容制度,不说最多“无功”,说了还可能“有过”,作为个人来讲,当然是选择“不愿说”。而有“容错”机制的“制度兜底”,允许新闻发言人犯小错,消除“害怕说话”的后顾之忧,为他们营造宽松的发言环境,不仅是包容失败,更是护其心志,久而久之,“会说”的发言人才会多起来。

  当然,“容错”不是“纵错”,更不是鼓励犯错。我们可以包容非原则性的“为公之失”,但不允许“为私之罪”、“容错过度”,更不能把容错机制当做包容所有错误的借口。这就需要相配套的机制体制来保证,用理性、科学和严谨的态度看待新闻发言人“角色”,建立相应的监督制度,才能避免因为发布者的主观武断所造成的损失,助力新闻发布事业和谐推进。

  容错机制要奏效,还需要纠错机制相辅相成。新闻发言人是打通官方和民间两个舆论场的“使者”,允许他们有时说错话,但事后必须及时纠错准确“发声”,回应民众的关切。“”和“”结合起来,掌握好纠错机制这个“控制开关”,保证新闻发布即便出现负面影响,也能在可控范围内规避颠覆性的舆论风险,回归正常有序可信的新闻传播空间。

  作为新闻发言人,光有“”还不够,确保发言准确权威才是关键。新闻发言人理当不断提升自我素质,具备敏锐的政治头脑,遵守国家政策和宣传纪律,善于把握舆论导向和新闻规律,学会与媒体记者交朋友,才能在新闻发布的主题确定、时机把握和内容准备上,既满足记者采访和报道的需要,又能在主动发布的信息和媒体关注与公众关心之间找准契合点。同时,相应的部门也应为新闻发言人提供人力和智力上的支撑,帮助他们提前做好功课,从而尽可能准确、全面地回应媒体和社会的关切。

  李克强总理曾提出,要“让政府政策透明,让权力运行透明,让群众看得到、听得懂、信得过”。要实现这个目标,新闻发言人的作用至关重要。期待社会建立更具体、完善、全面的容错、纠错、免责制度,让发言人敢说、愿说、会说。(涵江区委文明办 朱秀花)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