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地名文化就是留下乡愁

14.10.2015  09:57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曾将地名喻为人类历史的活化石。然而,据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数据显示,近30年来,我国有6万个乡镇名称和40多万个建制村名被弃。近期,浙江省民政厅展开专项调研,走过近10个县市、乡村,研究如何更好地抢救地名文化。

  单纯讨论地名文化,很多人可能会不以为然,似乎都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但是如果有人向我们提起一个耳熟能详的地名,比如我们的家乡,比如对我们有特殊意义的一个地方,就会在我们的心底激起层层涟漪。这些熟悉的名字或者能唤起我们对过往的美好回忆;或者能让我们感到温暖。这实际上就是地名文化的影响力,也是很多人把地名当成了乡愁寄托的原因所在。

  然而根据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数据显示,近30年来,全国有6万个乡镇名称和40多万个建制村名被弃。现在很多地方为了发展旅游经济或招商引资而兴起了一股改名风,因为一部热映的电影、一本畅销书乃至一种被过度炒作的特产而改名的城市比比皆是,更别说乡镇和村庄的改名了。这些地方的新名字看上去都很高大上,但是随着旧的名字被丢弃与割裂的,却是名字背后的历史、文化与乡愁。

  地名是有生命力的,地名文化的意义在很多时候都超过了我们的想象。比如浙江省有个嘉善县,嘉善二字便与地嘉人善的乡风民俗有关。当地更是充分利用了地名所传递出的乡风民俗,把这种历史与文化基因继承下来,想方设法弘扬地名文化中的嘉与善元素,对劝导当地人向美向善,对建设和谐社会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乡愁从来都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最终都要在具体的事物上得到体现。这些勾起我们乡愁记忆,唤起我们乡愁情感的事物,必定会有一个或者蕴含历史典故,或者附带神话传说,或者纪念当地重大历史事件的名字。相思江、仙女湖、孝德井、崇善路……一个个名字,其实就是一段段历史、传说。所谓乡愁,所谓集体认同感,正是由这些地名所寄托与传承的。

  抢救这些充满文化韵味,包含历史基因的地名,一方面需要我们改变浮躁的心态,扭转时下的改名风,不要动辄为了眼前利益而改名;另一方面,当我们随着城市的扩建而需要命名新的地名、桥名、路名的时候,不妨多挖掘一下当地的人文历史、文化典故,然后赋予它们一个值得流传的名字,而不是懒惰到以×二路、×三路来代替。

  抢救地名文化就是留下乡愁,这需要法律与制度的保障。从2012年起,浙江省在修订地名管理办法时,已明确把地名文化遗产内容纳入规划,确立了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地位。该办法明确规定,浙江千年以上的古地名,原则上不允许变更或撤销。500年以上的,凡纳入古地名文化保护名录,也不能轻易改变或撤销。这让我们看到了留住地名文化,进而留住记忆与乡愁的希望,但愿浙江的做法能引起更多人的深思。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