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抗战精神照亮未成年人前进的方向
78年前的7月7日,卢沟桥头的枪声点燃了中国全面抗战的烈火。 70年前的9月3日,日本递交投降书,宣告了中国抗战的最终胜利。这段慷慨悲壮的岁月,令我们记忆犹新。这种血火淬炼的精神,令中国坚不可摧。
硝烟已散,但精神永存。尤其是对于未成年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影响更是不可估量。而未成年人又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进一步推动未成年人继续弘扬抗战精神,对于确保我国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所以,笔者认为,就是要用“抗战精神”照亮未成年人前进的方向。
首先,习近平同志曾经多次指出:“新的历史条件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不断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成就告慰我们的前辈和英烈!”所以,抗战精神是我们每一个国人,包括未成年人所必须具有的民族精神。因此,在对未成年人的社会教育中,一定要让抗战精神融入其中。比如,可以多带孩子们到一些革命性纪念馆,在哪里就有着丰富的抗战精神教育资源。而革命遗址所展现的震撼心灵的场景以及革命文物传递的先烈们英勇动人的情操,都能增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结和高尚的人格与人品。
其次,我国社会现在正处于大转折、大发展时期,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发展有些不相协调。许多不良的社会现象,如贪污受贿、拜金主义等都会对未成年人有极大的腐蚀性。而且,未成年人在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时,就无法进行正确的辨别,从而影响到整个道德体系的建立,使一些未成年人的道德判断和价值体系产生了疑惑和混乱。同时,现在的孩子们、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物质条件优越,却由于过分的溺爱大大助长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所以就更加需要抗战精神来加强和引导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再次,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应试教育,学校家长普遍重视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一定程度上冲淡了德育教育,阻碍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并且,在“升学”与“就业”的压力下,学校普遍都淡化了开展德育教学活动的意识,而绝大多数家长也几乎没有了让孩子到各类纪念馆或博物馆接受品德教育的想法,关于抗战精神的教育只能作为一种非正式教育形式而存在。所以,这就更加需要在社会教育中,强化抗战精神的教育,助力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总之,笔者认为,虽然抗战已经离我们逐渐远去,但依然要用“抗战精神”照亮未成年人前进的方向。为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社会环境。(吕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