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投资协会会长:新常态下创业还有哪些机遇

07.01.2016  13:12

   【趋向】

  新常态下,创业还有哪些机遇


  当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还有哪些机会留给刚刚起步的80、90后?

  文 本刊记者 李琳珊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高歌猛进。在1979-2011的33年中,我国GDP平均增速达9.89%,2003-2011的9年中,GDP年均增速更是突破10.85%,让世界惊叹。

  进入2012年后,中国经济开始缓慢下滑。2012-2014年分别增长了7.7%、7.7%和7.4%,比前33年的增长下降了一个台阶。人们开始不安、困惑,不知在“新常态”下何去何从。

  在9月8日举行的2015年闽商青年领袖峰会现场,中国投资协会会长张汉亚表示,我国正处长经济结构调整期,没有必要过分重视GDP增速,经济“新常态”反而涌现一系列容易被忽视的创投新机遇。


张汉亚演讲
 

   中国经济增长还有空间

  2014年,我国GDP达636463亿元人民币,约合102391亿美元;人均收入46531元人民币,约7485美元,GDP增速7.4%。和前几年相比,虽然略有下滑,但从世界范围看,仍处于高增长速度。

  然而,这种快速增长的状态不可能无限期地延续下去。“中国7%-8%的经济增速还能持续多长时间?”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心的问题。

  回顾30多年飞速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投资、消费、出口始终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其中,投资对经济增长起到主导作用:消费和出口提出需求,由投资建设满足;投资建设提供新产品,引导消费和出口需求。

  张汉亚分析道,投资建设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保障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包含能源、交通、通信、水利行业和钢铁、化工原料、建筑材料、机械设备等基础产业。

  特点是投资量大,建成使用周期长,更新速度慢。

  快速发展建设时期需要大量投资,直接推动经济快速增长;当达到一定完备程度后,较长时间内只需少量更新和弥补简单再生产的投资,对投资需求极速减少,导致全社会投资缓慢甚至下降,经济增长速度同时放慢。

  另一类是直接供人们生活消费使用的各类产品生产和服务行业建设投资。

  特点是项目投资量相对较小,竞争激烈,产品更新快,在建的项目数量众多,对投资的需求相对稳定。但与前一类建设相比,每个行业对社会投资规模和经济增长变化的影响较小。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历看,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的高峰期一般发生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快速发展和城市化阶段。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实现程度,主要取决于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完备程度,其完备之时就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实现之日。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之后,对投资的需求增长必然下降,经济增速必然下降。

  中国正处于向工业化和城市化过渡时期,今后几年经济发展速度很大程度上也将取决于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建设程度。

   新常态下的新机遇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张汉亚分析道,按照目前7%左右的经济增速,到201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基础设施将基本建设完备并进入工业化后期。彼时,将出现投资增速明显下降,经济增速会再下一个台阶,维持在5%左右。

  “经济增速下降到5%-6%也不可怕,目前发达国家的投资和经济都保持低增长,这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后的必然结果”,张汉亚表示,没有必要过分重视GDP增速,“新常态”反而涌现一系列容易被忽略的创投新机遇。

  目前,我国电力、电信、钢铁、建材等行业的建设都已过了投资高峰期或快速增长期,近几年投资增速明显下降。

  但城市建设、水利、铁路、设备制造、房地产等许多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建设还处于投资高峰期,全社会投资仍会保持一定时期快速增长,并推动我国经济在今后一个时期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实现工业化之后,经济和投资的增长主要取决于消费和出口需求,投资将根据这些需求的变化而发展。张汉亚表示,“新常态”下涌现的创投新机遇主要集中在5个方面:

  各类产品的创新投资。包括新兴产业、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新产品的生产线建设。主要是各类适应人们生活消费变化和能够引导人们消费的产品和生产能力建设。

  服务业的建设。包括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特别是生活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国家也特别重视这方面产业发展。

  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建设。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环境治理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资金,污染治理设备等环境治理产业将成为新的创投热点。

  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建设。随着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常规能源大量消耗,新能源的勘探开发日益重要。

  产业调整和弥补折旧生产能力的建设。互联网、金融等虚拟经济都离不开实体经济发展,因此实体产业中的生产调整和弥补折旧生产能力的投资仍然是创投重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