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投湄洲湾煤炭储运基地看“港口觉醒 临港崛起”

14.07.2014  14:33

  夏日,艳阳高照,位于忠门半岛东埔镇塔林村的国投湄洲湾煤炭工地,建设者们正冒暑冲刺7月份一期工程投用的目标。

  沿着工地临时车道驱车前行,煤堆场、转运站、码头引桥工程雏形已现,一一展现眼前。

  只见长达1100多米的码头引桥工程如同巨臂伸向湄洲湾航道,迎接八方来客。

  现场指挥技术负责人张佳指着引桥上长达千米的两排蓝色廊道说,引桥主体部分的廊道已全面完工,目前正进行引桥面层装修。廊道是整个工程的生命线,通过廊道架上的半自动皮带机,海上的煤炭货船在码头就能直接卸货,煤炭通过廊道全程输送到转运站和煤堆场。这恰似一个海陆“空中走廊”。

  今年以来,该项目推进速度快,原因是一个个建设难题得以突破。难度最大的当属沉箱,它的作用是利用重力固定码头。此次沉箱共有20个,其中3700多吨的有18个,4100多吨的2个。每个沉箱采用水泥框架,回填沙子,上部块石护面,再用混凝土密封。这些沉箱长22米,宽15米,高20米,要从预制厂运到3公里外的海上沉箱存放区,通过半浅驳,用拖轮拖运,再用定位船慢慢对沉箱注水,通过潮水坐底完成安装。

  施工人员说,单单移动一个几千吨的大家伙3公里,还要到海面上,已经把他们折腾得够呛,最难的是安装时沉箱四个角不能偏移,且当天必须完成,否则会引起偏移量过高,损害机床。为此,他们在沉箱作业上几乎是以分钟来计算工程量,不时还要与海边多变的天气抢时间。

  尽管每天只能进行一个的作业量,但沉箱施工仅用了2个月时间便完成。工程负责人说,这与大家全身心投入密不可分。由于工程浩大,多个施工班组集体赶工,来自全国各地的工人们加班加点,坚守岗位,打好每一寸桩,拧紧每一根螺丝。他们的就餐多是在工地上吃的盒饭。海边风大,饭盒开一会儿饭菜就凉了,有时刚吃着,一阵狂风还能给饭菜添点“”。

  来自辽宁葫芦岛的廊道施工员周保伟和妻子邓艳辉是工地上为数不多的“夫妻档”,在此生活工作1年多。他说,苦点累点都没有觉得啥,最想念的是家中的老人、孩子。每当工地下班后,一段连接两地的电话问候,是他们最开心的时刻。这不,孩子放假了,他盼望着能在莆田重逢,到时买点莆田海鲜特产让他们尝尝。

  廊道一头连通的是一个面积达66.3万平方米的庞大堆场,有近百个标准足球场大小。工人笑着说,把巴西世界杯所有参赛球队都拉到这里训练比赛,场地都绰绰有余。

  为何要有如此大的堆场?原来,这里将储存来自曹妃甸、秦皇岛乃至印尼等地运来的煤炭。各种类型的煤炭在这里都可以找到,满足客户需求,届时便能配煤业务,这是个高附加值的产业。

  为了满足“大进大出”的需求,码头卸船泊位已经修建,共有4台卸船机。每小时卸船量达到3600吨,传输皮带机的作业量达到每小时3600吨。巨轮载着煤炭来到码头后,可以选择储存在堆场,或是“转载”, 卸载后再装上运载量小的运煤船,运往内陆省份。

  无煤生煤,又一“无中生有”传奇将在我市书写:国投湄洲湾煤炭储运基地分三期建设,一期投入运营,煤炭年销售量可达2000万吨;三期全部建成后,煤炭年销售量可达亿吨,将成为东南沿海最大的配煤、储煤基地。

  看似没有产品产出的配煤基地,其实正是我市港口觉醒、临港崛起的一个真实写照。形象地诠释了港铁联运、港口优势、资源带动等效应。随着向莆铁路湄洲湾港口支线等建设,未来码头可直通铁路,把煤炭直接运往江西、湖南等内陆省份,运距缩短了300-400公里,每吨节省运费20-50元。此外,与台中相距只有72海里,届时此有望成为台湾最便捷的配煤、储煤基地;近期的煤炭将直供供应湄洲湾火电厂,推动国投湄洲湾第二火电厂加快建设,而且还将激活各条疏港通道,每年上百万吨的煤炭将通过公路,运往全省各地,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及中西部省份的煤炭供给提供重要保障。

  上月,省委省政府工作检查组到该项目检查,鼓励业主和施工人员再接再厉,推动项目快建设早见效。这大大激发了他们的斗志。

  天热攻坚热情高。工地建设者们正顶着酷暑,全力奋战,力争一期工程如期投用,让莆田又一“无中生有”早日成为现实。

  (湄洲日报 洪颖 黄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