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根扎得更深 眼光放得更远
连日来,两岸同胞欢聚八闽,面对面交流,心与心沟通,从叙乡情到谈梦想,从经验分享到签约合作,两岸同胞的情感在第六届海峡论坛上再次交融、加深。连江黄岐、厦门同益码头等福建5个口岸为第二批“试行更加开放管理措施对台小额贸易口岸”、平潭综合实验区的鼓励类企业按15%税率征收所得税、福建省试行扩大台湾地区投资者文化市场准入领域、漳州设立“海峡两岸新型农民交流培训基地”……本届海峡论坛上,一系列对台惠民新政策的出台,让台湾乡亲深深感受到大陆的善意与诚意。
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大会活动、基层交流、文化交流、经贸交流等四大版块18项活动在省内各地开展。虽然活动安排更为精简,但台湾民众参与热情不减,仅参加“妈祖文化活动周”活动的台湾嘉宾就有近万人。论坛期间,两岸同胞一起叙乡情、祭先祖、谈梦想、商合作、逛庙会……到处洋溢着浓浓的乡情、友情、亲情,处处充满着欢乐祥和的喜庆气氛,两岸同胞纷纷表示“我们的眼光要放得更远,要把两岸民间交流的根扎得更深”。
岛内各大媒体热切关注论坛的举行,并给予高度评价。台《联合报》以《海峡论坛登场 绿营人数历年最多》为题,介绍了本届论坛概况。《工商时报》还就海峡论坛的召开发表社论,指出参加论坛的台湾嘉宾人数众多,且涵盖台湾各个阶层,是大陆方面了解台湾社情民情的好机会。
丰富的青年元素
相比之前的五届,第六届海峡论坛融入了更多的“青年元素”,出现了更多年轻人的身影。本届海峡论坛涉及青年参加的活动有海峡青年论坛、海峡两岸青少年新媒体文创论坛、海峡两岸关心下一代成长论坛等。其中,海峡青年论坛聚集了600多位来自海内外的青年朋友,香港青年联会主席霍启刚、大陆著名导演陆川、台湾导演齐柏林等担纲主讲嘉宾,与广大青年对话、交流,分享了各自不同的成长经验。如何让两岸青年更好地融合,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造中华民族复兴之魂,携手共圆中国梦,成为论坛热议的主题。
时代需要青年当好两岸交流的生力军,青年们彼此了解对岸,行“万里路”,用双脚去“缩短”彼此的距离成为当下两岸青年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澎湖科技大学今年有16名学生组团参加海峡论坛,从参加海峡青年论坛到论坛大会,再到赴集美大学与大陆学生交流互动,他们的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许多学生感叹“百闻不如一见”,希望未来能够到大陆工作甚至创业。
多元的基层声音
两岸一家亲,根基在民众,动力在基层,依托在社区。在今年新增的首届海峡两岸社区治理论坛上,两岸社区工作者、专家学者和社会组织代表齐聚厦门,分享经验和成果,共同探讨社区治理新办法、新理念、新体制。
当前,社区的发展已经从过去的平面的“四合院”式过渡到立体的“高楼大厦”式,而社区发展的最终目的还是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
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出席了社区治理论坛并在发言中表示,大陆和台湾在社区发展中各有特色、各有所长,两岸在交流中可以互相取长补短,推动两岸社区的发展。
除了社区交流,台湾民众引以为傲的志工团体也“登陆”海峡论坛。台湾红十字组织社工处处长黄海伦在与大家分享台湾推动志愿服务的经验与成果时说,在台湾,志愿服务已经成了一种时髦、高尚的趋势。最近几年,他们与广东、福建进行了救生员的培训交流,社区志工的交流也在去年的海峡论坛期间对接上了。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洪秀柱对此点评道,台湾社区志工团体也成为两岸交流盛会的主角,更加彰显海峡论坛深入基层、聚焦民生、共谋福祉的理想和坚持。
岛与岛的“碰撞”
除了在厦门举行的海峡论坛系列活动外,在平潭召开的第三届共同家园论坛以及在东山举行的三岛论坛也引起了极大关注。平潭作为大陆首个两岸交流合作综合实验区,建设自由港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和大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要求。由此“自由港,平潭发展的选择”成为第三届共同家园论坛的主题。不少专家学者认为,台湾实体经济强、产业体系完备,需要向外拓展市场,平潭地处两岸交流合作的交汇点和内外辐射的结合部,为台湾企业对接大陆、拓展市场提供了新机遇。对台小额商品交易政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外商投资准入简化审批目录……一项项优惠政策的出台,让平潭成为政策“洼地”,也为平潭建设成为两岸自由港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东山岛,由福建东山,台湾金门、澎湖轮办的“三岛论坛”今年再次回到这里举办。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政府部门负责人为三岛建设生态、低碳旅游岛建言献策。论坛上,东山、金门和澎湖还共同签署了“三岛海洋生态共同合作目标”和“三县海上沟通交流机制”等合作协议,未来将加快三岛经贸合作与人员往来,合力把三岛打造成为台湾海峡“金三角”。
本报记者陈梦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