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技能人才架起多元发展的“立交桥”
12月10日电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10日在广东省广州市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向大赛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参赛选手和广大技能人才致以诚挚的问候。(12月10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大力培养能工巧匠,需要多举办技能比武竞赛,让能工巧匠脱颖而出,也需要搭建“校企双制”人才培养模式,更需要政府加大技工院校的教育投入,提升技工院校教育水平,夯实职业教育基础。同时,更需要在体制机制上改革,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薪酬和人才评价机制。
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突出“技高多得、多劳多得”,让技能人才的付出和回报更加匹配。待遇偏低是制约技能人才发展的一大难题,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对工人实行“八级工资制”,将工资收入与技术等级挂钩,其中最高的八级工每月108元,根据测算相当于现在的1.5万元,比许多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都高。可是,在一段时期里,技术工人的价值非但没有得到强化,反而被市场低估了。技能人才的贡献和薪酬出现“倒挂”,这种现象至今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对此,必须提高技术工人待遇,通过建立完善技术工人工资分配、工资增长、长效激励等机制,推动工人技能水平与薪酬等级挂钩,实现技术工人工资水平合理增长,真正树立起“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的鲜明导向,让技能人才的付出和回报相匹配,才能根治贡献和薪酬“倒挂”现象。
要打破技能人才成长晋升的“天花板”,让技能人才真正“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需要从两方面着力,首先是要加快构建技术工人职业晋升的多通道机制,畅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的转接渠道,为技能人才架起多元发展的立交桥,让他们通过努力也能成为高级人才,享受高级待遇。
其次是要在技能评价上与时俱进,不断改革。技能评价与工人的成长成才、求职升职、评先评优密切相关,这项工作过去都是由政府主导,通过组织技术工人社会化考试鉴定技能水平,发放相应的资格证书。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工种大量涌现,政府主导的技能评价形式弊端渐显,比如,不少新工种不在政府的职业资格目录范畴,导致新工种的技能鉴定“无评可依”。再如,技能评价的考试偏重理论知识,轻视实践能力,导致技能评价“名不副实”,拿到高级证书的人理论强、技能弱。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技能评价进行改革。可以及时修编职业资格目录,同时强化企业在技能评价上的话语权、主导权,让技能人才评价机制与时俱进,更加科学、高效。(泉州市文明办 孙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