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技能型人才紧缺 校企联手破解“两难”困局
学生正在奥特帕斯公司生产线上工作。
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需要。当前,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繁荣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鼓励引导创新创业进程中,需要大批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了对于技术人才的招工难,以及不少职校毕业生、大学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工作的“两难”现象,其背后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大量紧缺。这说明,职业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仍然是教育的一块短板,还满足不了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
继去年我省推出《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后,日前,又发出《关于开展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试点工作的通知》,围绕省委、省政府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打造福建产业升级版的重大部署,按照试点一批、带动一片原则,确定一批有条件、有意愿的本科高校(含民办高校、独立学院)探索应用型发展模式,推动其真正转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
本报推出“职教改革进行时”系列报道,通过记者所见所闻,撷取我省职业院校、普通高校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和向应用型转变过程中的有益经验,探讨改革创新中面临的问题,并倾听业内人士的意见。
每到毕业季,不少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工作和不少企业难以招到高素质员工的“两难”困局往往成为热点话题。一些大学生戏称找工作是“大一不用想,大二想不通,大三很焦虑,大四碰运气”。这背后凸显许多普通高校教育仍然延续“精英教育”模式,在培养学生中缺乏与就业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培训。
近年来,一些高校已经开始正视这一问题,从源头解决本科院校的职业教育缺失。日前,记者走进福州大学机械学院,该院力图从新生入学开始就介入职业教育,破解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的困局。
新生来到生产一线
校企合作创新,让学生加快提升职业技能
“这是一次谁都心里没底的实验。”福大机械学院团委书记夏钢说,但对于实验过程,校企双方都很兴奋。
对于校方来说,作为工科院系,他们很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但在过去的校企合作中,不少企业出于成本、安全等考虑,接受实习生实训的积极性不高。对于企业来说,他们想实现多培养几个创新型技术工程师的愿望。
福州奥特帕斯工业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汽车发动机核心零件,其机器大多从德国引进,工艺在全国领先。该公司经理林孟良去德国谈生意时,发现在各个工厂都能看到在校大学生的身影,而且有许多大学生从大一开始就会主动去工厂实习。和这些学生交流后,林孟良发现,在实践中摸爬滚打后,他们的职业技能提升很快。
“我们能不能也用这样的模式培养学生?”林孟良过去和福大机械学院有不少项目合作,将想法和院方沟通后,双方一拍即合。“只招收从大一开始实训的学生。”林孟良说,“希望大学生们一进校就接触一线劳动,不给他们浮躁的机会。”
实习分为4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要满500个小时。第一阶段为生产线工作,第二阶段是检测测试,第三阶段为研发阶段,第四阶段是毕业设计阶段。在实训中,企业单独提供一条生产线,并请工厂的老师傅手把手带学生们度过第一阶段。同时为学生按小时支付实习工资,并为他们缴纳工伤险等险种。学生从大一到大四,每周周末的一天,加上暑假和寒假都要去工厂实习。
“毕业后,他们能留在我们企业当然好。不留也没关系,相信通过4年的技能积累,他们到任何一个公司都很抢手。”林孟良说,有的企业通过现金资助勤工俭学的学生,而他希望通过技术培养和锻炼的方式,资助真正有工程师梦想的学生。
“在许多国家,工程师的地位比总统还高。”2014年9月,在奥特帕斯实习生招聘宣讲会上,大一新生袁一帆被这句话打动,当场报了名。现场一起报名的,总共有30名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