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宁德模式”之产业扶贫的福安实践

03.05.2016  06:47

   宁德网消息(记者 徐守武 张文奎) 谷雨之后,万物加速生长。

  在温润雨水和温暖阳光交替滋养下,福安溪潭岳秀的千亩脐橙花竞相绽放,沁人心脾的花香引得游人如织。村口卖“海蛎包”的王大爷乐开了花,村支书林铃贵高兴地说:“桃花赏完看橙花,美丽乡村满地‘金’。”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虎头村的桃花节刚落下帷幕,廉村的油菜花迎春绽放;潭头的芙蓉白若冬雪,岳秀的脐橙花又香满农家……“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印证了近年来福安市大规模发展农业产业、促进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使农民脱贫致富的成效。

  精准扶贫,产业先行。福安始终传承“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和“弱鸟先飞”的进取意识,在培育多年的本土传统产业里做文章,技术、品牌全方位升级,内生动力。20多年发展,福安逐步形成了“以现代设施农业先动,以千亿电机产业集群带动,以美丽乡村旅游联动”的“三动”产业格局,在探索产业扶贫的福安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充实精准扶贫的“宁德模式”。

   现代农业

   山乡脱贫的新方向

  “茶叶是闽东的一大优势。”多年来,从福云5号、6号,再到金观音、洞顶乌龙,福安茶业发展除了品种的升级换代,品牌作用更是日益凸显。

  去年7月,“坦洋工夫”红茶成为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全球合作伙伴。今年4月,“坦洋工夫”更是以24.38亿元的品牌价值上榜2016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

  在茶香飘四海的背后,记录的是坦洋村脱贫致富的生动故事。“3200亩茶园不仅很好地保留了坦洋村的生态,更让坦洋村人走上了小康之路。2015年,坦洋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6400元,远高于福安市的平均水平。”该村村民主任胡晨潮高兴地说。

  “青山不老、绿水长流,喝过坦洋工夫茶,人走情常在。”

  茶香隽永,寄喻深情。“福安县后洋村抓巨峰葡萄种植就使全村人均收入达800多元,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首篇对宁德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思考中,为福安农村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历史证明是对的。“很多村民都是靠葡萄种植,盖新房、培养孩子上大学,生活条件变好了。”松罗乡第一个靠种植葡萄脱贫的果农郑柯发说。该乡现有葡萄种植面积1万多亩,是高山晚熟葡萄的精品示范区,产值达1亿元以上,葡萄产业占了农民收入的50%。在葡萄产业的带动下,松罗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了年均20%的增幅。

  传统农业,现代升级。福安近年来大力发展以茶叶、果蔬、水产、畜牧、林竹、花卉等为重点的现代设施农业,因地制宜走出一条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路子。近五年实现农民人均年收入增长13%左右,2015年收入达到12978元,比增10.2%。

  在拥有“中国茶叶之乡”“南国葡萄之乡”“中国特色竹乡”“中国油茶之乡”等系列国字名片基础上,2015年福安列入第三批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福安市安排4100万元的扶持农村产业专项资金,组织开展“产业扶贫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工程”,重点扶持松罗、溪柄千亩高优农业园、3个标准化茶庄园、4个特色产业示范基地、23个山地农业综合开发示范点以及福安葡萄、穆阳水蜜桃、苏阳杨梅、福安芙蓉李、坦洋工夫、福安油茶、福安绿竹笋等特色农产品。

  作为“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试点县”,在全市建设1个100亩葡萄新品种示范园、30亩良种育苗基地、10个各100亩的大棚设施葡萄示范基地,推广建设增加2万亩的搭建避雨大棚设施,可使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000万元,人均纯收入增加5000元,返乡就业人员新增1.5万人。

   产业集群

   转移就业的新动力

  在福建大成电机新建的厂房里,吴菊梅正在绕嵌流水线边忙着工作,对需要供养三个孩子上大学的单身母亲来说,绕嵌流水线就是她的“生命线”。

  电机作为福安的“草根工业”,曾被《人民日报》誉为“山窝里飞出金凤凰”。几十年的敲打磨砺,福安已经拥有“中国中小电机出口基地”“中国中小电机之都”两张名片,中小电机出口量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畅销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整机和配套企业1000多家。

  和吴菊梅一样从贫困乡村走出来成为电机产业工人的农民工多达5万多人。电机产业的稳步发展让吴菊梅等人有了一份养家糊口的固定收入。“我每个月工资有3600多元,孩子考上大学,公司还奖励2000多元的补助。”吴菊梅说。

  吴菊梅的生活改变,不仅得益于福安多年来电机产业的稳步发展,更是来源于大成电机总经理杨旺章对贫穷的感同身受。

  杨旺章的老家在和寿宁交界的潭头镇后园自然村。“大山里头,路不通,没法发展生产肯定穷。记得80年代末,上初中那会儿一次过年,全村人聚在一起讨论收入,所有人的积蓄加起来还不到2000元。小学去寿宁,背着稻谷要走两个多小时山路。当时最怕的是没饭吃。”儿时的贫穷让他从小就立下了摆脱贫困的志向。

  杨旺章拼了命要走出大山,大学刚毕业工作,一个人干5、6个人的活,积累第一桶金后,走上开办电机厂的创业道路,也带动了越来越多乡亲走上产业致富之路。

  “福安的电机、铁合金等,都是很有前途的产业,对这些原料充足、市场销路看好的产业,要采取有力措施,促其上规模、上批量、追求规模效益。”《摆脱贫困》里的这句话,让杨旺章始终牢记。十多年的摸爬滚打,他高兴地看到福安电机的崛起,“品牌+技术”,使“闽东电机”在东南亚市场从地摊货发展到和三菱、日立等品牌产品并肩的地位,并积极进军欧美高端市场。

  当前,5万多名技术熟练工和数千名技术开发专业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组成的产业大军,让福安电机产业拥有了完善的人才支撑体系,实现了整机生产、零配件加工、原辅材料提供等各个环节的成龙配套,规模竞争优势明显、社会配套功能完善、技术创新能力强劲,是福建省机械工业典型的产业集群现象,也是承接农村劳动力产业精准扶贫的排头兵。

   乡村旅游

   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在传统视野里,养在深闺的秀美风景背后,总意味着贫穷。但不能守着金山过穷日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让旅游扶贫已经被定义为“扶贫攻坚的生力军”。

  福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红色文化、廉政文化、佛道文化底蕴深厚,自古有“韩阳风景世间无,堪与王维作画图”的美誉。福安多年来着力于资源开发,走农旅结合,发展乡村旅游的路子成效喜人。

  在潭头镇,棠溪村在村两委的号召下,全民参与、人人参股,第一期有60多户村民出资398万元,第二期已认资500万元,组建棠溪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进行旅游项目开发,形成村民人人是股东,户户是红利人的氛围,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福安市倡导“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理念,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原则,深度谋划推进现代农业、旅游度假、生态观光、林下经济项目,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的发展格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增强贫困乡镇群众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举办“畲族文化节”“桃花节”“杨梅节”“脐橙采摘节”等系列活动,促进乡村游升温,培育形成了廉村、坦洋、溪塔、虎头、南岩、楼下、棠溪等一批特色美丽村寨,初步建成白云风情自驾游、武陵流域亲水游、郊区怡情徒步游、红色经典纪念游、生态果蔬“采摘乐”、高山“五福人家乐”、海港景观“渔家乐”、桫椤保护区景观带等8条乡村游精品线路。

  在产业的强力驱动下,福安全市贫困人口从1985年的20.45万人减少到2015年的1.95万人,消除贫困人口18.5万人,脱贫率达90.5%。近10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左右,2013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突破万元,2015年达到13040元,居宁德市前列,实现了从“省定贫困县”到“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市)”的历史性跨越,被评为全省“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先进县”。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3月12日,位于崇山峻岭中的福安市范坑乡古岭宅村通车了,这是全市最后一条行政村通村公路,水泥路载着村民致富的梦想,直通福寿高速犀溪互通口,加入扶贫开发大洪流。按照福安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坚持把北部山区作为全市扶贫攻坚主战场不动摇,走出一条贫困乡镇转型发展的新路子,确保范坑乡、松罗乡、上白石镇、晓阳镇四个贫困乡镇与全市同步建成小康社会。保证如期实现“全区域、全领域、全人口”脱贫任务,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