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打造福建制造业升级版
制定福建省的行动计划
应对全球科技
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顶层谋划
《中国制造2025》是国家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实现制造强国目标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应对全球产业竞争新形势的行动指南。
贯彻国家先进
制造业发展战略的全面部署
《行动计划》对我省未来五到十年的制造业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了主攻方向和发展目标,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集聚了资源要素,形成了工作合力。
实现产业
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求
去年全省工业增加值总量居全国第11位,正向制造大省迈进。但总体上看,福建制造业仍存在不大不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信息化水平不够高、整体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等不足。《行动计划》的出台,正是针对如何实现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和做大做强,给出了解答,描绘了路径。
明确九大重点任务
加快推动制造业做大做强
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
提升制造业竞争力
目前我省装备数控化率约为55.6%,但总体上看,我省智能制造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智能装备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存在领军企业少、研发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不强、核心元器件对外依存度高等发展瓶颈。
《行动计划》将发展智能制造列为首要任务。一是提升企业智能化水平。关键是促进数控技术和智能装备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使生产装备向“数控一代”“智能一代”逐步演进,形成高速、高精、高性能和智能化的先进制造能力。二是发展智能化装备和终端消费产品。智能生产装备将有力支撑我省企业智能化改造,重大装备的智能化将显著增强各类装备运行的稳定性、安全性和维护的及时性、针对性,终端消费产品的智能化转型将赋予传统终端消费产品客户需求感知和信息收集能力。三是提升工业软件和系统集成能力。一方面,实现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另一方面,实现机器联网、工厂联网,提升市场反应速度,大幅提高制造效益,降低产品成本和资源消耗,提高企业竞争力。
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
增强创新发展后劲
近年来,我省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但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我省制造业仍面临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少、作为技术创新主战场的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创新能力薄弱等很多难题。应对以上挑战,必须紧紧围绕创新驱动这一主线。
一是实施制造业创新重大工程。《行动计划》提出以实施制造业创新重大工程为抓手,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二是强化企业研发创新能力。《行动计划》提出完善工业企业研发机构的扶持政策,实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广覆盖行动。
三是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行动计划》提出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协同推进机制和激励机制。
四是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行动计划》提出着力提升面向制造业需求的科研服务能力,推动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资源向企业开放,鼓励有基础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成立面向先进制造领域的研究机构,分行业组建制造创新联盟,支持创业载体发展,建立健全创业辅导制度。
五是培育制造业众创空间。《行动计划》提出,要着力培育制造业众创空间,支持各地建设创业基地,探索创业孵化模式创新,鼓励众创空间与制造业创新平台开展协同孵化。
六是强化知识产权运用。《行动计划》提出实施省专利运用行动计划,完善社会化专利服务体系、知识产权申请和扶持政策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数据库,支持建立制造业重点领域专利联盟,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评议机制。
加快实施“四基”工程
夯实制造业发展基础
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是决定制造业水平的四项工业基础能力。近年来,我省支持了一批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强度、长寿命以及智能化的基础零部件(元器件)的核心技术研究、关键制造工艺攻关,但总体上工业“四基”仍然薄弱。
下一步,我们将加强技术攻关和应用推广,推动“四基”水平提升,争取到2020年,推动一批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和先进基础工艺工程化、产业化;到2025年,我省工业优势领域产业技术基础得到显著提升。
推动“互联网+制造业”
促进生产组织方式创新
当前,在转型升级压力和政府引导的双重作用下,我省工业界和互联网界探索出很多融合型新模式、新业态,成为两化深度融合的新方向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新动力。
但传统企业运用互联网的意识和能力不足、互联网企业对传统产业理解不够深入、新业态发展面临体制机制障碍、跨界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等问题亟待解决。
下一步,我省将把组织企业开展创新试点作为推动“互联网+制造业”工作的着力点,支持建设云平台,强化互联网基础设施支撑,引导企业发展云制造和促进工业物联网应用。
促进制造业服务化
向价值链 “微笑曲线”两端攀升
制造业服务化是企业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推进制造与服务深度融合的先进制造模式。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可有效提升制造业对服务业中间投入产品的需求,扩大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规模。同时,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业由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转变的升级版,是提升我省制造业价值链和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下一步,我省将突出信息技术应用和服务业的结合,发展各类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引导企业拓展服务型制造,并把提升工业设计能力作为促进制造业服务化的重要切入点。
大力推进绿色制造
实现集约化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省工业领域以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为目标,狠抓工业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成效显著。但我省属于能源匮乏省份,目前一次能源自给率只有24%左右。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资源环境已成为发展的瓶颈。
下一步,我省将把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绿色发展、循环经济、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推进绿色制造的五大重点工作。大力研发应用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加快制造业节能技术改造升级,提高制造业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努力建成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推进资源利用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变。
提升质量品牌
加快“福建制造”品牌建设
“十二五”以来,我省制造业一批知名品牌脱颖而出,质量和品牌竞争力持续增强。截至2014年,全省有效期内的福建名牌产品1395项,福建著名商标3765件,但还存在产品质量发展不均衡,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关键技术标准缺乏,品牌建设相对滞后,质量品牌公共服务能力与企业的需求存在明显差距等突出问题。
下一步,我省将把质量品牌作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制造强省的生命线,重点推广先进质量管控方法,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实施“福建制造”品牌企业培育工程,推动制造业企业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转变。
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增强福建制造综合竞争力
《行动计划》提出了未来五到十年我省制造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方向。
在突破需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方面,明确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产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及高端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系统、航空工业、特色农业机械、新材料、石化基础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主攻方向。
在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方面,以两化深度融合为主线,以企业技术改造为抓手,描绘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总体路径,争取到2020年,全省企业技术改造累计完成30000亿元以上,推动6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新一轮技术改造,到202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完成新一轮技术改造。
在建设新型工业园区方面,提出要提升工业园区的整体发展水平,促进园区朝创新性、集约型、生态型方向发展,争取到2020年,省级以上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5个以上,到2025年,省级以上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30个以上。
推动开放合作
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近年来,一系列政策、规划相继出台实施,福建在国家对外开放合作战略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尤其是在“一带一路”、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家对外开放合作重大战略中居于核心地位,为推动福建制造业创新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和良好环境。
下一步,我省将从加强闽台先进制造业对接、依托自贸试验区发展高端制造业、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优势产业转移等三个方面加快制造业开放与合作。
强化九大保障
优化制造业发展环境
加强组织保障。 成立福建省实施“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领导小组,各市、县也建立相应的协调工作机制。
抓好试点示范。 继续在重点领域选取一批重点项目、企业和区域开展试点示范,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
推行贯标对标。 大力推动企业参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在重点用能行业开展能效对标。
加大技改力度。 将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两化深度融合等作为新一轮技改的重要方向,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技改项目投资。
支持市场开拓。 重点支持智能制造重点领域企业开拓市场,引导制造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发展跨境电商。
加强财税支持。 各级各类财政专项资金、省市设立的政府性产业股权投资基金,要持续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的扶持力度。
优化金融扶持。 大力推广智能装备融资租赁,推动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优势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或新三板挂牌。
壮大人才队伍。 强化对重点领域高端人才的引智力度和配套保障,支持校企合作,培养急需人才。
完善配套措施。 研究出台有关配套措施,引导各级财政资金加大对《行动计划》各重点任务的保障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