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城市运行的“血管”和“神经”

22.02.2016  09:46

    针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在全省城市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尤权强调指出:城市建设要注重补短板、提质量、筹资金。补短板,重在优化城市基础设施,打通城市运行的“血管”和“神经”。

        这对于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宜居性,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作为现代化标志的城市,实为一个高度复杂的有机体。城市中的任何一条道路、街巷,甚至任何一条管道、线缆,都是连接千家万户的“最后一公里”,也都成为城市有机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不少地方城区变大了,楼房变高了,外观变靓了,城市的“毛细血管”却出了问题,如路网结构不完善,导致交通拥堵,上下班“潮汐式”的人流车流移动,让人多有怨言;防洪排涝设施建设滞后,一些城市逢大雨必涝;地下管线布设不合理,管护不力,时常出现“拉链马路”,影响人们的生活,等等。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城市病”,无不与城市“血管”和“神经”不通不畅有关。

        打通城市运行的“血管”和“神经”,从大的方面讲,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从注重地上建设转向地上地下并重。城市的地上建设,重在于合理规划路网建设,大力发展综合交通、绿色交通,优化街区路网结构,提升道路网络密度及路网的连通性和可达性,提高道路运行效率。目前城市的地下建设普遍比较薄弱,应予以重视,加大投入,科学规划,加快建设综合管廊,解决“拉链马路”问题;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让水有更多的出路,有效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多方着力,多管齐下,城市运行系统才能更为通畅,使之真正成为群众宜居宜业的家园。


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
  6日,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政府
福山郊野公园入选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昨日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