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医养结合“最后一公里”

14.03.2022  19:02

  近年来,各地在医养结合利好政策的大前提下,大胆探索医养结合、助推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医养结合”的概念比较宽泛、定位模糊,“”“”“”“”四者难以界定,加之资金补助、配套政策、服务资源等方面面临捉襟见肘的境地,更缺乏统一规划、专业人才和有效监管,导致农村医养结合“推进难”,甚至于只是停留在一个简单想法或口头说说而已。 

  养老问题、病有所医,是家事也是国事。顾名思义,“医养结合”是一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因此,各地首先要按照老年人由健康到患病、失能失智状态的转移规律,明确保健、预防、疾病急性期治疗、疾病慢性期治疗、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等多个环节的具体化、清晰化的“”“”“”“”标准。只有清晰的标准才能专业的服务。医养机构根据服务对象的健康评估情况和养老需求,提供相应层次的医养服务,让医养结合的服务到达“最后一公里”。

  养老问题、病有所医,要直面问题真刀实枪。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财政、土地等相关方面关键政策。如加快建立长期护理险,研究制定长期护理保险服务清单,以清单方式明确待遇支付边界,在医养结合机构分类、价格优惠、行业监督等方面,政府应见举措。从而建立由政府托底、民营资本助力的多种形式医养结合机构,形成“一家龙头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养老机构”的医养联合体。只有良好的政策保驾护航,多层次、全覆盖的全民医养体系才会清晰成熟。

  养老问题、病有所医,最关键的还是人才流动。当前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的人才队伍缺口很大,强化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在政策扶持、能力培养、社会认同等方面,都任重而道远。一方面,各地要加强医养结合机构管理人员、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护理员等人员队伍能力建设。大胆探索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纾解老龄人口中失能人员长期护理保障不足的问题,增加医养结合机构医护人员的工资收入,着力推动医养结合向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医护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执业,促进人才有序流动。健全完善支持政策,鼓励医护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就业,促进现有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机构合作,发挥互补优势,提升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惟此,方不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美好之托,让老年人健康幸福地安享晚年。(泉州文明网 朱波)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