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文旅牌”助力村美民富

24.05.2022  19:18

  立足民族风情、特色风物,守好乡愁乡韵,唱响“田园牧歌”,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推进文旅深度融合,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目前,“大武陵”文旅品牌进一步“擦亮”,新建A级景区18个,生态保护修护扎实推进,森林覆盖率达到60.2%。(5月21日《重庆日报》) 

  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位于武陵山腹地。过去因交通等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不仅影响人们出行等生产生活,也制约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近些年来,在重庆市委、市政府着力构建“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格局的推动下,不断强化统筹统揽、加大资金政策支持力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得到明显改善。如今,不仅建成“一区两群”间高速公路通道3条,还建成“四好农村路”16万多公里,“一区”与“两群”之间、各区域板块内部的交通连接也更加紧密。同时,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立足生态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构建起“文旅+”的产业体系,奏响了富有民族风情的“文旅融合”曲调。如武隆区,去年就接待游客4070万人次,带动10万群众吃上“旅游饭”,近3万名群众靠旅游摆脱贫困,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乡村振兴为了群众,乡村振兴依靠群众。为打好“文旅牌”,避免同质化。这就需要把握文化内涵和乡村特色,强化顶层设计。当前要充分利用乡村旅游中的历史文脉资源,探寻乡村民风民俗、村约村规的发展沿革,对乡土民俗风情和民族生活习惯进行深度加工和创新设计,深层次挖掘其特色内涵,多方位演绎其表现形式,开发出具有浓郁乡土氛围的乡村旅游精品项目,打造独具特色的乡土旅游文化。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在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还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少一些大拆大建,多一些风貌保留,少一些千篇一律,多一些乡土味道。因为乡村振兴要留住乡愁,其本质就是农村的建设应该坚持实事求是,尊重乡村个性、发展条件与传统文化,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推动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人居环境改善。也就是说,要打好“文旅牌”,提升乡村旅游发展的质量,发挥乡村旅游的综合功能,就要统筹好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协调好乡村旅游与农民、农业、农村三大关系,打造自己的特色亮点,以便更好吸引游客。(泉州文明网 刘纯银)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